优化饲养模式,提升母猪繁殖效能
一、青年母猪的育成到配种
众所周知,猪场的饲料费用、引种费用、人工等费用是相对固定的。因此,提高母猪繁殖能力,缩短母猪产仔间隔,提高每头母猪提供商品猪数量是我国目前提高整体养殖水平的重要步骤。
在猪群管理过程中,小母猪在转入繁殖群之前,必须进行选育、隔离和调教。转入繁殖群后,进入配种、妊娠、分娩、哺乳、断奶和配种的循环过程。为了保证整个循环的顺利进行,必须保证每一个环节的有效性。
二、妊娠期
妊娠期是母猪繁殖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母猪的饲料饲喂模式至关重要。
妊娠0日-30日:资料报道妊娠初期的30天内,增加饲料饲喂量,造成受精卵成活率下降。因此,配种后应在2日内将饲料的饲喂量降低在25千克以内。
妊娠30日-75日:这一时期是胎儿重要的发育时期,一般没有必要比前期提高饲喂量。
妊娠75日-100日:这个阶段是乳腺重要发育时期,应避免饲喂过多的饲料。
妊娠100日-112日:这个时期母猪为了保证胎儿快速生长,必须加大饲料的饲喂量。
三、哺乳期
哺乳期是母猪获取营养,维持泌乳和身体基础需要的关键时期。
哺乳期间,内分泌系统活动加强,母猪从饲料中和动用体内储备获取营养,为断奶后正常的性周期和排卵做准备。
大量试验研究表明:哺乳期母猪的饲料摄取量由3kg/日增加到5kg/日,断奶时窝重提高2kg,断奶后母猪平均发情缩短2天,分娩率提高5%。
四、饲养管理的依据——生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为了制定合理的饲养管理模式,除掌握猪群的繁殖成绩外,还必须掌握妊娠时期和断奶后的背膘厚度,以及后备母猪的年龄、背膘厚度和哺乳期间饲料摄取量。
一般资料所介绍的管理模式只供参考,最重要的是收集、分析自己猪场的生产记录,根据实际测定值确定所要采取的饲养管理模式。
五、结论
通过优化母猪饲养模式,提高繁殖效能,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又能保障环境健康,实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欢迎广大养殖户用实际体验验证观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