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分娩率影响因素探究
一、母猪分娩率的重要性
母猪生产的目的是生产数量多、个体大、健康良好的仔猪。在母猪数量一定的条件下,母猪的分娩率直接影响仔猪的生产数量。提高母猪的分娩率,就能提高仔猪的生产数量,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二、影响母猪分娩率的因素
2.1 公猪因素
1. 使用过度:公猪每周使用次数应在3~4次或更少一些。
2. 繁殖障碍:淘汰不能产生正常精液的公猪,对阴茎短小、精液质量正常的公猪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配种。
3. 疾病:细小病毒病、乙脑病毒病、蓝耳病等均可严重影响公猪的精液质量。
4. 温度:早晚凉爽时配种是较好的选择。
5. 营养:精子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此过程大致需要60天的时间。
2.2 母猪因素
1. 疾病:预防和控制钩端螺旋体病、猪细小病毒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以及尿生殖道感染。
2. 哺乳期营养:哺乳期的重要任务是哺育仔猪,营养供应是非常重要的。
3. 断奶后母猪营养:断奶后母猪能量供应要充足,其营养不平衡或不足会使母猪排卵数降低。
4. 温度:环境温度超过30℃时,一定要给母猪增加降温措施。
5. 配种管理:每天早晚两次发情检查,确定适当的发情时间,保证配种的质量。
6. 断奶到发情的间隔天数:母猪断奶后1天和2天就发情,或者7天或更久以后发情,分娩率通常都较低。
7. 胎次:母猪群应保持合理的胎次分布。
8. 基因型:遗传和基因型可影响分娩率。
9. 内分泌功能紊乱:影响排卵、受胎率。
2.3 管理
1. 泌乳天数:泌乳天数少于12天,通常会显著降低其后的分娩率。
2. 房舍:限位栏会影响母猪的蹄肢,从而造成母猪淘汰率提高。
3. 温度/光照:母猪在高温和长光照的情况下配种,分娩率会降低。
4. 营养:提高泌乳期的采食量,严格控制母猪分娩时的背膘厚。
5. 配种质量:用一头结扎了输精管的成熟公猪每天两次进行发情检查。
三、优化策略
1. 加强饲养管理,确保母猪营养充足。
2. 定期进行疾病防控,提高母猪健康水平。
3. 优化配种管理,提高配种成功率。
4. 优化养殖环境,降低环境对母猪分娩率的影响。
四、结论
母猪分娩率是养殖效益的重要指标,通过分析影响母猪分娩率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优化策略,可以有效提高母猪分娩率,提高养殖效益,促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欢迎用实际体验验证观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