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拆养猪场,本质是土地利益冲突与环保政策冲突的体现
环保拆迁背后的本质
环保拆迁是国策,既然是国策,一般的民意就很难改变,最多只能是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国家和政府来说,养殖场的环保拆迁是任务和工作,而对养殖场来说,拆掉的可能就是一家人的希望和生计了。
环保拆迁的必要性
合理的拆迁是治理的需要。养殖业的污染很严重,这是事实,只是过去很少有人提及。据说,一头猪一年约产生2吨的粪尿。在中国,过去凡是和“三农”有关的,基本上会执行的标准会低一些,执法会松一点。但今天不同了,关于养殖污染治理的法规、文件、治理细则相继出台,从上往下压,成了政治任务。
管理者淘汰散小养殖形态的主观意愿
散小养殖形态不好管理,污染分散,这仅仅是环保因素。很多的企业环保都有问题,但地方政府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可以带来GDP和税收,至少从地方政府的层面是有好处的,而散小则带不来这些。一个只带来麻烦,又不能给地方财政创收的产业,很多管理者在主观上就是不欢迎的。
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环保压力巨大的经济发达地区不太欢迎养殖业外,很多地方其实还是在大力推动养殖业发展的。如东北三省、内蒙、云南、贵州、四川、河南等地,只是,他们更欢迎集约化的、环保型的、能够带动当地养殖业健康发展的,能够带动当地农民致富的。
环保强拆为何引起公愤
拆迁中的暴力行为,没有给适当的缓冲时间,一刀切的做法,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环保强拆引起了公愤。
环保强拆背后的解读
合法但不合理,是对弱者的碾压。中国养殖业环境污染非一日之功,那么治理就不应当是一时之间的事情。20年甚至更长时间带来的问题,想用2-3年就彻底解决,这是大跃进的思维。这种思维本身就不是以人为本,虽然可能合法,但绝不合理。
对有关单位的建议
1、仅对在禁养区内已产生严重污染的养殖场进行立即拆除;2、禁养区内环保达标的养殖场可以给相应的外迁时间;3、鼓励非禁养区内的养殖场成立合作社,以合作社为组织建设养殖聚落;4、为中小养殖场提供科学、经济的环保治理方案;5、为中小养殖场一视同仁的提供环保治理补贴;6、划定养殖用地供中小养殖场迁建;7、给予2-3年的缓冲期,届时仍不符合要求的予以拆除。
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在国家严肃执法下的人性化,是基于引导和科学管理的产业升级,是基于解决、基于提升,而不是简单的“消灭”。
环保拆迁是养殖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步,虽然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欢迎用实际体验验证观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