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输精间隔影响母猪繁殖效率
1. 前言
历经多年科研与实践,猪的人工授精技术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包括种猪培育、精液处理、器械更新以及发情鉴定等。然而,不同猪场乃至同一猪场内,第二次输精操作的间隔时间存在差异,相关文献描述各异。本文旨在探讨不同输精时间间隔对生产效果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动物与分组
试验动物为2019年3月引进的加系后备母猪380头,加系长白公猪1头,美系杜洛克公猪4头。选取发情具有静立反应的母猪作为参试对象。根据母猪首次配种后的第二次输精间隔时间长短,分为12小时组和24小时组。每月将同胎次及有静立表现的母猪随机分配到12h组和24h组。
2.2 输精方法和时间
后备母猪使用普通后备输精管进行输精,经产胎母猪使用经产深部输精管。母猪查情每日两次。公猪采精安排在上午,完成精液品质评定、稀释、分装和保存工作。精液使用丹麦亚卫中效稀释粉,每包用970mL蒸馏水溶解升温至38℃备用。后备母猪每次使用80mL精液,经产母猪每次使用50mL精液。
输精时间:12h组上午8点30分和下午4点整,24h组不论后备母猪还是经产母猪,均在每天下午4点整进行。
2.3 试验时间和地点
福建省龙岩。后备母猪两组:2019年6月13日开始至2019年9月7日结束。经产母猪两组:2019年9月2日开始至2020年1月24日结束。
2.4 观察指标
受胎率、分娩率、窝产总仔数、窝均健仔数、生殖力指数。
3. 结果
3.1 后备母猪繁殖效果
后备母猪繁殖效果见表1。由表1数据可见,后备母猪受胎率和分娩率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窝均仔数、窝均健仔数和生殖力指数也很相近,说明输精间隔12h和24h效果均可。
3.2 经产母猪繁殖效果
经产母猪繁殖效果见表2。由表2数据可见,经产母猪受胎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分娩率间隔24h组极显著地优于间隔12h组。窝均仔数、窝均健仔和生殖力指数也是间隔24h组高于间隔12h组。
3.3 混合母猪繁殖效果
混合母猪繁殖效果见表3。由表3数据可见,混合母猪受胎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分娩率间隔24h组显著优于间隔12h组。窝均仔数、窝均健仔数和生殖力指数也是间隔24h组高于间隔12h组。
4. 讨论
已知公猪精子在母猪生殖道保持受精能力的时间24小时以上。本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初次参配的后备母猪还是 参配的经产母猪,首次配种后24小时进行第二次输精的效果最佳。这与《猪生产学》中关于“适时输精”的描述基本一致。从实用角度出发,猪场配种员若能保证每日两次高质量的查情,在首次静立反射发情后12小时进行首次输精,然后每隔24小时进行一次,共2~3次即可。
母猪在一个情期内配种或输精的次数并非越多越好。过多配种会增加公猪饲养数量、增加母猪不良刺激、增加生殖道感染概率,并提高输配技术员的劳动强度。
5. 结论
本试验条件下,首次配种后间隔24小时进行第二次输精在受胎率上与间隔12小时无差异,而窝均总仔数、窝均健仔数和母猪生殖力指数等指标均有所增加。推荐母猪人工授精采用间隔24小时输精法,既减少工作量又能降低公猪采精频率,提高公猪利用率和降低成本。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在实施母猪人工授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优化输精间隔,我们不仅提高了繁殖效率,还减少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这不仅有助于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也为环境保护作出了贡献。
预测与验证
根据本试验结果,预计在更大规模的生产实践中,间隔24小时输精法将进一步提高母猪繁殖效率,降低成本,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欢迎广大养殖户用实际体验验证这一观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