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引种四大误区揭秘,你避开了吗
作者:农牧新风尚•更新时间:1月前•阅读17
猪场引种误区一:只引种公猪,只为更新血统
猪场引种,既有公猪引种,又有母猪引种。从成本角度考虑,公猪价格高于母猪。种公猪使用年限一般为4-6年,规模化猪场为3年,合理饲养可延长至8年。基础母猪使用年限一般为3-4年。规模化猪场年淘汰比例大致为基础母猪的25%-33%。更新血统通常以引种公猪为主,公猪与母猪的人工授精配种比例约为1:100。若仅引进公猪,母猪的更新淘汰是否能跟上公猪更新的速度,保持合理比例?极少引进母猪的养猪户应分析此做法是否合理,避免盲目引种。
猪场引种误区二:过分追求种猪体型
养殖户在引种时过分强调种猪体形,只追求臀部大的猪。然而,“双肌臀”猪的泌乳能力比单肌猪差5%-10%,直接影响仔猪断奶窝重。同时,臀部大的猪易发生难产,造成经济损失。选择种猪体型时,最重要的是符合该品系的体型特点。
猪场引种误区三:从多家引种,易致疾病
部分散养户认为从不同种猪场引种,种源多、血源远利于猪场生产性能提高。然而,从多家种猪场引种容易导致疾病爆发。尽管有些养殖户认为疾病爆发程度可控,但主要取决于隔离工作是否到位。过快混群饲养,疾病爆发的可能性很大。
猪场引种误区四:过分追求现场指导
猪场引种后,种猪企业会提供一段时间跟踪服务。不同种猪企业服务形式各异,有派技术人员驻场指导,也有电话跟踪服务。虽然现场指导更准确,但更多猪场希望技术服务通过远程指导,降低风险。远程服务既节省成本,又降低风险,何乐而不为?
猪场引种解决方案: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为避免猪场引种误区,养殖户应关注以下方面:
- 合理规划猪场引种,兼顾公母猪比例。
- 选择符合品系特点的种猪,关注生产性能、产仔数、料肉比、瘦肉率等指标。
- 从信誉良好的种猪场引种,减少疾病风险。
- 注重技术服务,选择远程指导或驻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
权威数据支持
根据《中国畜牧兽医报》报道,我国规模化猪场年淘汰比例大致为基础母猪的25%-33%。此外,据《中国畜牧兽医学会》数据显示,猪场引种过程中,从多家种猪场引种导致疾病爆发的概率较高。
猪场引种误区众多,养殖户在引种过程中应关注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合理规划引种,提高经济效益,保障环境健康。欢迎广大养殖户用实际体验验证以上观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