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周批生产模式在大型农业养殖场中的应用实践
作者:花田墨客•更新时间:1月前•阅读8
四周批生产模式概述
传统的养猪生产模式中,猪场规模一般不大,多数猪场采用常规的自繁自养连续性生产管理模式。然而,这种模式存在生产不均衡、猪只整齐度差、疾病控制困难等问题。
2011年,养猪行业经历了PED的暴发,使得养猪利润大幅提高,吸引了大量资金进入。随着养猪行业的发展,全进全出的管理模式逐渐被接受,批次化生产管理的概念也应运而生。
四周批生产模式的优势
多周节律批次化生产,即按照一定的周期规律,集中进行配种、分娩、断奶等操作。这种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提高猪群整齐度,便于管理
批次化生产中,母猪配种时间接近,有利于仔猪寄养和断奶,批次猪群之间日龄体重差异较大,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效率。
提高猪群健康度
批次化生产可以减少疫病的水平传播,提高猪群健康水平。
改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竞争力
批次化生产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猪场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
四周批生产模式的不足
批次化生产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确保稳定的公猪精液来源、具体工作安排更强调计划、产房空栏时间短、配怀和产房部门最忙的时候相冲撞等。
生产节律转化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在生产节律转化过程中,会遇到后备母猪入群、断奶母猪集中发情、返情、空怀、流产母猪再入群等问题。以下是一些解决办法:
解决后备母猪入群的问题
通过现代生物学手段调整后备母猪的发情时间,使其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发情参与配种。
断奶母猪集中发情问题
通过诱导分娩和集中配种等方式,使断奶母猪同期发情。
返情、空怀及流产母猪再入群问题
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添加四烯雌酮控制发情等。
工作集中期措施及人员安排问题
协调其他区间的人员到配怀车间和产房车间进行辅助,做好员工沟通协调,并在高峰期过后给予补假或其他形式补助。
生产节律转化前后生产成绩的变化
生产节律转化前后,分娩率、断配间距、窝均总仔、窝均活仔、窝均死胎、窝均断奶仔猪数等指标均有所变化。总体来看,四周批生产模式对母猪场疾病的控制、仔猪均匀度以及保育、育肥疾病控制更有利。
欢迎用实际体验验证观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