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养殖

鸭浆膜炎防控关键技术

鸭浆膜炎,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但它在鸭养殖业中可是个“大麻烦”。鸭浆膜炎,又称鸭疫巴氏杆菌病或鸭败血病,是一种让雏鸭痛苦不已的慢性或急性传染病。它不仅让鸭儿们痛苦,还会让养鸭户们损失惨重。所以,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鸭浆膜炎防控的关键技术。 鸭浆膜炎这个家伙可是和环境污染和鸭场的卫生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我调查过,新建设的饲养场地鸭儿们一般都不会得病,或者很少得病。但是,一旦鸭场被污染了,又得不到净化,那么后续的鸭儿们就会一批接一批地得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会逐渐上升。特别是旱地饲养,鸭儿们一般在2~4周龄时开始发病,养鸭户们只能用药物来控制,效果还不是很理想。有的养鸭户为了增加饲养批数,采取套养的办法,这种饲养模式容易导致鸭浆膜炎的早期感染,发病日龄提前。而且,季节交替、气候变化、气温忽高忽低时,鸭儿们也更难养,这也是引发鸭浆膜炎的重要因素。 接下来,咱们来聊聊鸭浆膜炎的流行病学分析。这个病主要感染鸭,某些禽类也可能感染。在自然情况下,2~5周龄的雏鸭最容易感染,但现在饲养全程都可能感染。在污染的鸭群中,感染率高达90%以上,死亡率在5%~80%之间。育雏舍鸭群密度过大,空气不流通,地面潮湿,卫生条件不好,饲料中蛋白质水平过低,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以及其他应激因素等,都可能导致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鸭浆膜炎的临床症状主要是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肢软卧底,不愿走动,常呈犬坐姿势,进而出现共济失调,痉挛性点头或摇头摆尾,前仰后翻,成仰卧姿势,有的可见头颈歪斜,转圈,后退行走,病鸭消瘦,呼吸困难,最后衰竭死亡。 病理变化方面,鸭浆膜炎的特征性病理变化是浆膜面上有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以心包膜、肝被膜和气囊壁的炎症为主。心包膜上覆着淡黄色或干酪样纤维素渗出物,心包囊内充满黄色絮状物和淡黄色渗出液。肝脏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素性膜。气囊混浊增厚,气囊壁上附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脾脏肿大或肿大不明显,表面附有纤维素性薄膜,有的病例脾脏明显肿大,呈红灰色斑驳状。脑膜及脑实质血管扩张、淤血。慢性病例常见胫跖关节及跗关节肿胀,切开见关节液增多。少数输卵管内有干酪样渗出物。 那么,如何防治鸭浆膜炎呢?要加强饲养管理。选择地势较高、干燥、阴凉的场地建鸭舍;抓好消毒环节,每批饲养的鸭一定做到全进全出,保证养鸭场地少污染或较安全的环境;不要采取套养的方法;减少应激因素,特别注意育雏环境的卫生条件,保持干燥通风,注意防寒,防止密度过大。 要切实做好疫苗的免疫接种。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血清型多,因此要筛选适合本地区的优势血清型菌株,经疫苗免疫后能有效控制本病的发生。 最后,要切实做好药物防治。8~10龄的雏鸭患病初期用多维素和黄芪多糖饮水,同时用氨基糖苷类、喹若酮类、多粘菌素B及磺胺类等药物治疗有良好效果,病重的用庆大霉素、黄芪多糖注射液或氟苯尼考注射液注射。通过以上治疗措施,4天后基本得到控制,病鸭大部分治愈,食欲及生长发育良好,但要对个别摇头、转圈等神经症状后遗症的鸭坚决淘汰。 鸭浆膜炎防控的关键在于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疫苗免疫接种和药物防治。只有做好这些,才能让鸭儿们远离鸭浆膜炎的困扰,让养鸭户们安心养鸭,收获满满。

鸭浆膜炎防控关键技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138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