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病防控下肉鸡免疫程序优化策略
一、
现在的肉鸡养殖环境变化莫测,饲养密度大、饲料转化率追求高,种鸡质量参差不齐,让肉鸡的体质承受了巨大压力。肉鸡养殖抗生素的使用似乎成了不可避免的选择,但如何在保证效益的同时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对人类健康产生积极影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原有饲养模式和近几年出现的变化
正常的饲养程序。
在38-50天的养殖周期中,一般按周划分,1-35日龄是关键阶段。以下是常见的免疫用药程序:
- 第一周: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开口药”,主要净化沙门氏菌。
- 第7日龄进行免疫,采用鸡新支二联苗点眼滴鼻+新流油苗注射。
- 第二周:免疫空白期,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和增强免疫力的药物,并根据实际情况使用一次肠炎药物或球虫药物。
- 14日龄免疫法氏囊疫苗。
- 第三周:如有需要,根据情况使用一次预防大肠杆菌、肠道药物,同时注意球虫和支原体的预防和治疗。
- 21日龄防新城疫二免。
- 后期需注意呼吸道、肠炎、大肠杆菌病的预防和治疗。
但近年来,这套方案难以保证养殖成功,大肠杆菌病频发,后期用药剂量越来越大,甚至损害肝肾。因此,大家开始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出现的问题和目前的修正方案
近年来,鸡苗质量下降,沙门氏菌已不再是垂直传播的主要病原体,梭菌、支原体也存在垂直传播的情况。喹诺酮类药物对沙门氏菌的控制力减弱,因此可以考虑使用氟苯尼考+强力霉素的组合,同时注意把握用量。药物使用量大,内脏处于压抑状态,可能导致肾脏坏死、肝脏中毒。霉菌毒素的普遍存在,病毒、病原体和霉菌毒素、腺病毒共同导致了腺胃炎的发生,打乱了原本正常的用药和防疫程序。
免疫抑制病成为主要问题,大肠杆菌频频发生,并非传染力、毒性强,而是体质、免疫力极差。关键在于免疫,许多养殖失败案例都始于免疫环节。一些养殖场已放弃14日龄的法氏囊防疫和21日龄的新城疫二免,甚至有方案选择1日龄做法氏囊而14日龄不做疫苗,还有的方案把新城疫的二免提到18日龄进行。很多厂家也推出了代替疫苗的产品。主要原因在于免疫后出现呼吸道症状、减料、鸡群状况急转直下,导致整批鸡饲养失败。此外,还存在大量的大肠杆菌病、肠毒综合症。
近年来还出现了支气管堵塞问题,这是免疫力低下、养殖环境差导致的。一方面,支原体未得到及时净化;另一方面,免疫力低下、气囊炎、支原体未得到控制,最终导致支气管堵塞的形成。大剂量的抗生素、解表药物综合使用造成了药物的滥用,同时也造成了肝肾的破坏和免疫力的进一步丢失,形成恶性循环。
三、新的手段
通过养殖实践和实际诊疗,我认为应遵从管理免疫为主线,以用药辅助达到三位一体的方式方法。免疫到位是后期少用抗生素的关键,提高机体抗体水平,抵御大多数病原体,就不会出现后期各种病原体肆虐而一直大剂量使用抗生素的不良状态。
14日龄和21日龄的免疫主要为了产生法氏囊和新城疫抗体,同时也是为了迅速产生干扰素和抗体,提高体质,产生非特异性抗体。对此,我们进行了大量试验和研究,认为疫苗使用的时机和方式应遵循以下原则:抗体水平高时不能免疫,存在支原体、内脏器官有损伤时不能大剂量免疫,有梭菌、肠炎、球虫时不能免疫,胸腺等萎缩、不能产生免疫应答时不能免疫,天气不好、饲养环境差时不能免疫。
综合考虑以上原则,我们提出了以免疫为主线,药物配合的方式,药物可以少用,甚至停药。以下是重新组织的养殖程序:
- 1-7日龄内,选择优质鸡苗,根据实际情况对各种病原体进行净化,以免出现15日龄内就有支气管堵塞、气囊炎等状况。
- 7日龄正常免疫。
- 7-14日龄是免疫空白期,使用一次抗病毒药物,为14日龄的法氏囊做准备,清除可能妨碍免疫的病原体。
- 14日龄进行法氏囊免疫,若有不合适情况如抗体水平比较高,可以推迟2-3天再免疫。
- 法氏囊免疫结束后,若没有减料、呼吸道症状就是成功了,此时可以调整肠道。
- 实践证明,新城疫二免很多情况下可以推迟至24-28日龄进行效果更好。
- 若此次免疫成功,后4-8周使用抗生素的疗效就会很明显,也可以少用乃至不用抗生素。
四、结果与讨论
疫苗的正常化使用是减少抗生素滥用的有效途径。疫苗使用的方式方法、具体定量化的继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