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大肠杆菌病防治三大误区:过度用药、忽视环境、误诊误治
误区一:药到病除,剂量越大越好?
在养殖场里,不少朋友一看到鸡群出现大肠杆菌病,就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上药。有的甚至剂量投服到2~3倍,心想:“药量大了,病就能好得快!”但这样做的后果是,不仅浪费了药品,还可能让细菌产生耐药性,甚至导致鸡群药物过量中毒。治疗一个疗程后,如果效果不佳,就继续反复大剂量投药,这种做法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实际上,投服抗菌性药物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和治疗疾病,使用时我们要了解药物的成分、用药剂量。用药时,应由窄谱到广谱,由预防到治疗。剂量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精准把握,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误区二:只顾大肠杆菌,忽视其他疾病?
大家都知道,原发和继发大肠杆菌病一般不可能是单独发生的,大多是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大肠杆菌大都继发于呼吸道疾病、肠道疾病之后。比如,鸡群出现呼吸道疾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加上鸡舍内空气污浊,舍内缺氧,导致呼吸道疾病加重。这时,如果支原体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就会形成气囊炎、心包炎、肝周炎、腹膜炎,给治疗带来困难。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治疗,几天后就有可能出现病毒的感染,到那时鸡群死亡率上升很快。
针对这种情况,治疗理念是治疗支原体和大肠杆菌的混合感染、抗病毒。另一种是病毒继发大肠杆菌,这时治疗方案是以抗病毒为主,最好采用双向抗病毒,配合治疗继发感染的药。
误区三:只认识大肠杆菌,忽视支原体?
很多人在解剖病鸡时,只认识病鸡是大肠杆菌,但分辨不出是否有支原体混合感染。他们只是开出一些治疗大肠杆菌的药物,其实这样是完全错误的。这样会造成因病情分析不够彻底,贻误对疾病的治疗。希望养殖户在养殖中多多注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案例分析:如何正确防治大肠杆菌病?
小李是一位有着多年养殖经验的养殖户。最近,他发现鸡群出现大肠杆菌病,于是立即采取措施。他 对鸡舍进行了彻底消毒,然后对鸡群进行了药物预防。在治疗过程中,他并没有盲目加大剂量,而是根据病情,合理调整用药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鸡群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小李的经验告诉我们,在防治大肠杆菌病时,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加强鸡舍消毒,保持鸡舍环境卫生;
2. 合理调整饲料配方,提高鸡群免疫力;
3. 及时发现病情,采取有效措施;
4. 合理用药,避免盲目加大剂量。
防治大肠杆菌病,关键在于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在养殖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大肠杆菌病的危害,做好预防工作。一旦发现病情,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希望广大养殖户引以为戒,共同为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