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冬初谈禽流感防控
一、发病原因探讨
咱们养殖户都知道,秋天一到,天气渐渐转凉,这时候最容易发生禽流感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是因为我们养殖的环境遭到了破坏,病毒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只要气候一变,或者管理不当,流感就来了。咱们来看看都有哪些原因:
- 气候应激:高温、高湿、寒冷等。
- 环境因素:强光、通风不良、空气混浊、氨气。
- 营养应激:蛋白质、维生素不足、采食量不足、缺水等。
- 生长应激:生长过快。
- 物理性应激:抓鸡、转群、免疫等。
- 群居性应激:密度大、均匀度差等。
- 心理性疾病:惊吓、粗暴管理等。
- 中毒性疾病:霉菌毒素中毒、药物中毒等。
- 疾病性应激:传染因子、免疫抑制性疾病、条件致病菌。
二、流感的预防措施
1. 通风换气是关键
现在的鸡棚,很多还是依靠人工开关窗户通风,有的有风机,但也不是科学通风。通风原则是:20日龄以前以保温为主,适当通风;21~35日龄适当通风;36日龄以后以通风降温为主,加大通风。不同季节,气温有差异,要灵活变动。
2. 温度管理是保障
以鸡背高处温度为准,第一周:35~33℃,整舍不能低于30℃。以后每周降三度,每天降0.4~O.5℃,到35日龄降到21℃为止。22~24℃是肉鸡实现最佳性能的温度。每天观察并记录,看鸡施温。根据鸡群分布调节温度,聚堆是冷,靠边张口是热。满天星分布,20%~30%张口最佳。
3. 重视舍内湿度、密度和光照的管理
“湿度”大家都不太重视,实际上早期雏鸡呼吸道症状的出现,和这两年流行的气管栓塞都与湿度有直接关系。1~10日龄湿度60%~70%,11~30日龄55%~60%,31~45日龄50%。极限范围:40%和75%。高不能超75%,低不能低于40%。
每平米15~16只,中鸡13~14只,大鸡10~12只。第一周30~40只,第二周20-30只,第三周15~20只,第四周10~15只,第五周完全放开。饲养密度过大,易造成呼吸道感染,密度太小不利保温。
光源设备高度离鸡2米,间距4米,光照程序有间歇光照和连续光照两种。
- 间歇光照:1日龄24小时光照,30~40勒克斯;2~7日龄22小时光照,20勒克斯;8~20日龄18小时,10勒克斯;21日龄到出栏,每天增加1小时,至23小时,强度5~10勒克斯,出栏时一周10勒克斯。
- 连续光照:1~3日龄24小时光照,4小时到出栏23小时光照。
三、流感的防治措施
1. 加强卫生管理,消灭传染源
设计消毒程序,制度化、规范化。空舍期至少消毒三遍,先冲洗后消毒。七天后再消毒一次,进雏前三天再消毒一次。带鸡消毒第一周一次,第二周两次,三周后一天一次!发生传染病时每天两次!环境消毒,舍外每周1~2次,车辆进出要走消毒池,杜绝一切外人进入,非进不可的,必须消毒后再进入。
2. 加强隔离防护,切断传播途径
坚持全进全出原则,加强空舍期的管理。全进全出是第一生物安全措施,隔离是控制传染病的最有效方法。保持一定的空栏时间,做好空栏期的消毒工作,对养好下一批鸡至关重要。正常情况下,上批鸡出栏后15天之后,才能进下一批鸡。如果上批鸡发生传染病,建议隔离30天以上进雏。
3. 搞好鸡粪和死鸡的无害化处理
要设置病鸡栏,发现病鸡要及时隔离观察,无饲养价值的鸡及时淘汰,对死鸡要远离鸡舍焚烧或深埋。鸡粪要及时拉走或发酵后拉走。
4. 做好预防保健工作
肉鸡预防工作,应该放在20日龄内三次净化三大细菌,分别是在1~5日龄、9~12日龄、15~20日龄使用高敏抗生素。保健工作主要围绕增强机体免疫力和解除机体免疫抑制进行,可使用中药和转移因子、小肽制剂在不同阶段使用。
5. 感染发病,做到三早
通过五观察.早期发现问题,及时确诊,及时用药!发现晚,用药不及时,易造成混合感染。这时需要“中药+化药+生药”综合治疗,且药量要足、疗程要够。
6. 制定适合当地的免疫程序,做好免疫接种
当下环境,疫苗免疫是预防重大传染病的经济有效的方法。免疫程序的制定,要根据当地疫病流行制定。今年秋冬季建议:①7日龄,新支二联苗点眼滴鼻,同时“新支法流”颈部皮下注射0.3mL/只,21日龄在确定没有流感的情况下,新城疫Ⅳ系疫苗2倍量饮水免疫。最好加入免疫增效剂。如果有流感就不能免疫,可使用信必妥2~3天,并及时控制流感。②1日龄首免,7~9日龄新支二联点眼滴鼻,21日龄、28日龄同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