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秋冬季禽流感防控升级,畜牧养殖新策略应运而生
家禽养殖的朋友们,你们好!最近几年,禽流感这个家伙可是让咱们养殖户头疼不已。每年一到秋冬春季节,它就像个顽皮的孩子,时不时地来捣乱,给咱们家禽业带来不小的损失。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看看咱们怎么应对禽流感,减少损失。
一、禽流感多发的原因
咱们得弄清楚禽流感多发的原因。这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禽流感病毒特性因素
1、AIV耐冷不耐热、有利于水平传播;
尤其是秋、冬、春季,太阳光相对弱,对AIV的杀灭作用相对差,所以病毒在环境中存留的机会增多。由于这些季节气候多变,风大风多;使病毒随气流、灰尘进行快速传播,甚至可以在短时间、或一夜间传遍某个地区。
2、AIV毒株和疫苗不对型;
由于禽流感血清型多,经常出现变异,并且各地会有不同毒株的流行,经常造成疫苗接种无效现象发生。H5、H9都有不同的多个毒株在流行;H5最常见的是2.3.2.3株和2.3.4.2株,H9在1、4分支上表现较为普遍,不同地区有不同差异。
(二)养殖环境控制不科学
1、基础生物安全不科学
禽场间距较近,中小型禽场在公路边、村庄边;这样加大了疫病感染的机会,加快疫病传播的速度。禽场内舍与舍、人与人的隔离不严谨,饲养员、技术人员、场长、包括外来人员进出随意性大。消毒不严格,不能持续坚持消毒制度,包括空舍时间短,空舍消毒没有达到3-4次。
2、鸡舍空气质量差
由于秋、冬、春季节,气温变化大而频,大多数都在刻意去保温防风,但是没有找到通风和温度的平衡点;结果导致鸡舍温度能够保证,却引起鸡舍空气污浊;如 NH3、CO2等有害气体浓度增加。氨气浓度增加后,严重损害或刺激局部黏膜组织,如鼻腔、气管、眼结膜等黏膜组织受到损害,引起黏膜下层淋巴免疫组织的破坏,导致局部黏膜屏障损害或缺失。从而引起AIV、IBV等病毒从此入侵到机体血液系统导致感染、发病。
2、不能有效防止冷风袭击
冷风在秋冬春季都可以随时出现,如果鸡舍管理不善,凉风、贼风、大风侵袭禽舍禽群;就形成一个鸡群最敏感的一个应激因素,使家禽迅速感冒。一般感冒多发生在进风口处的家禽,或是体质差的禽只;它们一旦发病,迅速传染整群。如果禽群内此前没有感染流感病毒,此次风中也没有携带流感病毒,那么,此群家禽也许只是一般的感冒,就是原发的鼻病毒发病,出现一瞬间全群呼吸道症状,用常规的抗感冒或抗流感药物很快见效或控制。如果禽群内有隐性感染的流感病毒,由于冷风的应激,会出现携带流感病毒的家禽发生流感病,再传染给其它健康禽,发生大群禽流感。
(四)目前流感病毒隐性感染率高
1、H9隐性感染率:根据2010-2012年三年来国家相关实验室临床检测信息,可以得出我国商品肉鸡群,在健康鸡群中平均隐性感染率是1-2%,发病死亡鸡群中H9N2感染率是72-85%。因此,商品肉鸡群一旦遇到应激因子,发生H9的几率极大,尤其是秋冬春季;最常见的应激因子是:冷风> 接种冻干疫苗> 外界传染等。
2、H5主要发生蛋禽、种禽;由于这些群体都接种H5疫苗,当H5病毒致病性不强时,对禽只不造成致死,所以会以隐性感染形式定植在气管粘膜上或禽舍环境中。一旦应激因素出现或非健康家禽出现, 造成隐性感染者发病,然后做为新的传染源,引起群体发病。
好了,今天先聊到这里,咱们下回再继续探讨禽流感的防控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