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被“饲料中毒”的谣言误导,科学养殖
哎呀,每年这个时节,养殖户们就愁得跟啥似的,家里的鸡突然就“开小差”了,不是无故掉蛋就是产蛋量直线下降。刚开始,大家伙儿还觉得这事儿不大,也就没太在意。但谁知道,一转眼四五天过去了,掉蛋的问题还是没解决,这才慌了神。
说起来,这世上哪有那么多无缘无故的事情呢?任何事情背后都有它的原因。就拿这鸡掉蛋来说,大家普遍存在一个误区。
就比如,很多人看到鸡群采食量、精神状态、粪便、蛋壳质量都正常,但就是蛋重减轻了,就怀疑是鸡得了什么“一过性脑脊髓炎”。其实,这根本就是一个伪科学的概念。
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详细说说。
鸡群降蛋, 要考虑体重和体能储备
我们要知道,一个鸡群能不能高产,除了疾病因素,还和体重、体能储备以及生殖系统的工作能力有关。
在爬坡期、高峰前期和高峰维持期,鸡的体能储备本身就容易缺乏。而到了高峰期,我们又习惯性地给鸡喂高蛋白、低能量的饲料,觉得这样才是正确的。尤其是在深秋、冬季这样的低温季节,这种做法更是普遍。
这种高蛋白、低能量的饲料对小体型鸡来说尤为危险。有些技术人员遇到产能不高或降蛋的鸡群,就会错误地建议加豆粕、加鱼粉提高蛋白。这种错误指导者还不少呢。
所以说,鸡群偏瘦又遇到突发应激,这两个因素叠加,就会出现大幅降蛋的情况,这就是大家说的“所谓脑脊髓炎”。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只是其中一个因素,不一定会导致大幅降蛋。
“所谓脑脊髓炎”主要集中在200-350日龄,尤其是温差变大的季节。鸡群能量缺乏导致了鸡体透支,又遇到了强应激,二者缺一不可。
那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用药呢?产蛋率又是怎么恢复的呢?其实,这事儿准确来说应该是“集中休产”。休产过后,不产蛋的鸡体能储备很快就能恢复,恢复后就能开始产蛋了。
鸡群体能储备的重要性
冬季需要的能量远高于其他季节,鸡舍温度低,鸡必须大量采食来满足御寒和产蛋需要。采食量提高的同时也增加了蛋白供应,蛋白增高的初期,蛋重会随之增加。
但是,增加的蛋白转化为蛋重,就需要更多的能量来支撑这些工作的完成。这样一来,体能储备就会进一步降低,加剧了透支程度。
能量不足,鸡体能储备被挪用,鸡体就会偏瘦,产蛋率就不能好好维持。
大家要记住,体能储备指的是体内腹部脂肪的多少,而不是单纯的体重多少。
能量供应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动用体脂来满足生产之需。体脂动用的同时,部分蛋白也会开始作为能量使用了。这个时候的蛋重会出现降低,如果能量继续缺乏下去,会让鸡群一步步走向体重下降、蛋重下降、产蛋率下降的恶性循环。
在养鸡现场,如果发现除了蛋重降低、采食量提高以外,没看到其他任何症状,这个时候就要第一时间观察体重和体能储备变化。
能量出了问题, 是体重下降,第二阶段才是蛋重降低,然后才到产蛋率降低。一旦到了产蛋率降低的时候,说明体能储备严重不足了,问题就多了。
如何发现鸡群变瘦
鸡场需要做的工作是随时检测蛋形指数的变化。秋冬季养鸡每半个月测量一次蛋形指数,随时发现鸡群动态,及时发现是逐渐变肥还是变瘦了,太肥太瘦都不好。
通过蛋形指数数据,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让鸡群肥瘦保持合适比例,是避免出现大幅降蛋和高产稳产的基础工作。
刚发现问题的鸡群,提高饲料能量,这样的鸡群体重上来了,产蛋率也会随之提上。
总的来说,养鸡不易,希望大家都能从细节入手,科学养殖,让鸡儿们健康、高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