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拉绿色粪便,警示饲料问题或消化不良
绿色粪便,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让人心头一紧?别慌,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这个让养殖户们头疼不已的话题。
绿色粪便,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理症状之一。很多人一看到鸡拉绿色粪便,就认为是新城疫、禽流感等病毒性疾病的表现。但其实,这个观念有点过于片面了。
要搞清楚绿色粪便的问题, 我们要明白,这个绿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粪便变绿。我们都知道,在人体内,胆汁是绿色的,因此绿色粪便与胆汁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想理解绿色粪便形成的原因,就必须了解胆汁在体内的生成和代谢过程。
胆汁在人体内的形成和排出,大致分为四个部分,与四个系统或器官有直接的关系。
血液是胆汁的来源
血液中衰老或溶解的红细胞,其释放出的血红蛋白被网状内皮细胞吞噬后,转化成胆红素,与血浆中白蛋白结合而成间接胆红素,进入肝脏。
间接胆红素进入肝脏后
大部分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形成直接胆红素,小部分与硫酸结合而成胆红素硫酸酯而进入胆囊。
胆囊贮存胆汁,逐步胆管把胆汁排入小肠
而帮助肠道完成消化功能。
直接胆红素进入小肠后
在肠道微生物的作用下,还原成胆素原,被氧化成粪胆素随粪便排出体外。显而易见,在健康机体内,胆红素在不断地形成,又不断地转化和排泄,保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所以我们看不到绿色粪便。但是在一定的病理条件下,胆色素代谢紊乱,失去了这种相对平衡状态,就出现了绿色粪便。换言之,影响到上述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引起绿色粪便的形成。
血红蛋白是胆红素产生的基夲物质基础。因此,凡能引起血红蛋白异常增高的因素,都有可能引起绿色粪便的形成。而在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红细胞不异常破解,血红蛋白则不会异常释放。因此,某些致病因子可直接破坏红细胞使其溶解破坏;而一些致病因子可通过改善血液渗透压的方式而影响到红细胞的正常生存而使其崩解;还有一些致病因子通过改变血液的理化状态而引起红细胞的破坏,如败血症、菌血症、脓毒血症等。
肝脏是胆绿素加工的场所,因此,凡引起肝脏病变的疾病,几乎都有绿色粪便的伴随。如霉菌毒素中毒、沙门氏杆菌、大肠杆菌甚至巴氏杆菌,甚至马立克氏病、淋巴细胞白血病、法氏囊疾病等。可以说,凡绿色粪便者,几乎都有肝脏的损伤。
胆囊是胆汁贮存的场所,当胆囊或胆管功能异常时,可发生绿色粪便,如惊吓等。
肠胃系统的异常,如酸碱度的失衡、渗透压的改变等,使得有害菌的增长对肝及血相造成不良影响而增加胆汁的生产量,分解胆红素的菌群活力降低,肠道运动的异常,加速了胆汁的排出而使绿色粪便的出现。
由此可见,绿色粪便的出现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不仅仅是病毒性疾病一种。我们在临床上发现,鸡群在不同的状态下,排出的绿色粪便是有明显不同的。如急性高热性疾病多以鲜的草绿色带桔黄色粪便为主,如新城疫、高致病禽流感;而慢性消耗性疾病则以青绿色稀便为主,如沙门氏杆菌、肿瘤性疾病等。
因此,针对出现绿色粪便的病因及性质不同,应该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不可千篇一律地着眼于抗病毒、提高免疫力之上。这似乎给生产实践中带来了一大难题。因为养殖户甚至许多一线的技术工作者并不能从这些现象中探求到疾病的本质,除非进行病原体分离和抗体监测,与临床实用性要求确实太大了。
那么,我们换一种认识方法,从中医理论体系来解释,则似乎简单而实用了许多。绿为肝之本色,肝属木,与胆相表里,组成一对阴阳升降的体系。绿色粪便的出现则说明肝胆木气受损之证。木气克土,土盛侮木,说明了肝胆木气与脾胃土气的一种平衡关系。见肝之病,知先传脾,当实脾则谈明了其病机及防治的基本原则。以此理论为依据,我们试求解释几种绿色粪便的病机及处置原则:
1、肝气横逆,迫热下行,为木克土,当平肝气补脾土;
2、肝受土侮,肝气郁结,以疏肝理气以解土郁;
3、肝气受损,累及肾母,应温肾护肝理脾。
临床种类多多,仅举几例说明之。如果结合临床表现和解剖特证,则会更加准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