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养殖领域新型疾病——传染性法氏囊病
作者:农园拾趣者•更新时间:2月前•阅读6
揭秘畜牧养殖新隐患:传染性法氏囊病
亲爱的养殖朋友们,你是否曾为鸡群的突然发病而焦虑?你是否在防治疾病时感到困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畜牧养殖领域的新型疾病——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神秘面纱。
病原揭秘
病原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属于双RNA病毒科禽双RNA病毒属。这个病毒就像一个坚强的战士,拥有单层衣壳,没有囊膜,所以它对于外界环境的抵抗力相当强大。根据病毒的血清学特点,IBDV可以分为两个血清型,血清2型对禽类没有致病性,与血清1型之间也没有交叉保护。所有的致病毒株和疫苗都是血清1型。80年代以来,在美国发现了与经典血清1型毒株在致病性和抗原性都有较大差异的变异株,变异株甚至能突破标准血清1型母源抗体的保护,导致鸡群发病。欧洲则出现了抗原性与经典株基本相同,但致病性却高得多的超强毒株。在我国,不仅存在类似于欧洲的超强毒株,也存在类似于美国的变异株。这使得我们在防治该病时,必须选择与变异株有着较高交叉保护率的毒株。易感动物
易感动物
3-6周龄的鸡对本病最易感。3周龄以下的易感雏鸡感染后常常不表现出临床症状,但却能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感染途径
感染途径
本病为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可在发病鸡群和易感健康鸡群之间迅速传播。被污染的饲料、垫料、饮水以及流动的人员、车辆都可能是传播该病的媒介。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很短,感染24小时内可在法氏囊监测到组织学变化,2-3天内可出现临床症状。发病鸡群常常 表现出啄肛及排白色或黄白色水样粪便,随之食欲减退,精神沉郁,羽毛逆立,常因极度衰竭而死亡。该病发生的显著特点为突然发病,高发病率,集中死亡和迅速恢复,死亡曲线呈典型的尖峰状,死亡率20-30%,高者可达50%。病程一般为5-7天。由于本病可以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造成对其他疾病的易感性提高,有时会继发大肠杆菌病、新城疫等其他疾病,以致病程连延不绝,给鸡群带来严重的危害。剖检病变
剖检病变
典型的传染性法氏囊病,解剖可见严重的脱水,胸腹部和大腿部肌肉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有时还可见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出血带或出血斑。肾脏可见肿胀,有尿酸盐沉积;法氏囊的变化最明显,外观肿大或紫葡萄样,浆膜下水肿明显,剪开后可见粘膜水肿或出血,内有渗出物。变异株感染后不引起法氏囊肿大,而引起萎缩。超强毒株感染后可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死亡率达50-100%,法氏囊、胸腺、脾脏、骨髓等均受到严重的损伤。2-3周以内的鸡只感染后往往并不表现出明显临床症状,但会导致免疫器官的永久性损伤,由此造成的不可逆转的免疫抑制。但近年来,在某些本病的高发地区,某些母源抗体较低的鸡群在10日龄之前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症状已不鲜见。诊断
诊断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急性临床爆发,可以根据临诊特点、典型的尖峰状死亡曲线以及剖检所见的典型病变作出诊断。亚临床感染的诊断需要综合病理剖检、法氏囊的组织学检查、血清学以及病毒分离。防治
防治
对于本病的预防和控制,除了通过消毒和隔离等常规的安全措施降低鸡群接触病原的机会,通过免疫使鸡群获得对于该病的特异性抵抗力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以上信息来源于http://cn.merial.com/avian_producers/chicken/disease_info_ibd.asp,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