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药给药时间间隔影响药效,科学合理调整
“咱们的兽药行业正在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单方药已经成为主流。但是,有些养殖户还是觉得药效不行,要么效果差,要么副作用明显,要么影响采食和饮水。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最让养殖户和药厂头疼的就是药效问题。我最近半年来接触的药厂和养殖一线,发现了一个问题:兽医和养殖公司习惯了复方药,一天一次,一次有效。但是,现在接触到的单方药,也是一天一次,但是多数情况下效果并不理想!”
时间依据
“经过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导致兽药使用无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给药时间间隔不合理!那么,给药间隔的依据是什么呢?”
“药物的给药间隔主要是依据药物的药效学结果来设计的。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和给药间隔有关的两个概念。第一个是药物的半衰期,它是指血浆药物浓度由最大值下降一半时所需的时间,通常用 t1/2 表示。药物半衰期长表示药物在体内消除慢、滞留时间长。因此,注意药物半衰期对于掌握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积蓄程度,特别是确定反复用药的给药间隔时间调整给药方案有很大价值。但依据药物半衰期确定给药间隔时间也存在局限性。第二个是抗生素后效应,它是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后,当药物浓度下降,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或消除后,细菌的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说到这里,有人就会问:既然同为抗菌素,为什么给药的时间间隔不一样呢?这是因为抗生素在药代和药效方面分为两个类别:浓度依赖型抗生素和时间依赖型抗生素。这两种类型的抗生素在给药方案上差别巨大:对于时间依赖型的抗菌素,其使用的有效性与给药时间间隔是有直接关系的。上图是两次给药的血药浓度曲线,线段A是两次给药的间隔时长,线段B是血药浓度处于MIC值以上的时长。B除以A> 60%,这是这类抗生素给药间隔的制定依据。譬如说:头孢类抗菌素就属于短半衰期的时间依赖型抗菌素。为了确保给药的有效性,就需要严格遵守12小时给药。”
影响因素
“那么,影响给药间隔时间的其它因素都有那些呢?疾病因素:t1/2是表示体内消除能力的一种指标,它的改变必将反映消除药物器官功能变化,当肾脏功能减退、肝功能病变时,如按常规给药显然不合理。 肝、肾、胃肠道和循环系统等疾病对药物在体内过程影响很大。生理因素:因为成年畜禽、幼龄畜禽及怀孕母畜的生理功能、解剖结构、周围环境的不同与变化,药物在体内的药动学与药效学也会各有差异。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临床治疗多采用>2种药物联合应用,期望获得协同作用,但往往在联合用药过程中一种药改变一种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故也影响药物的 t1/2。这些都说明临床实践中采取这种过于程式化的用药形式是不可取的。对于不同畜禽和特殊病例,除了注意用药间隔,还应该考虑给药剂量。”
“所以,无论是兽医还是药厂,指导合理用药的理念才是关键,而不仅仅依靠一种程式化的形式来规范行为。此外,给药的疗程对兽药使用的药效来说,也很关键,不能随心所欲。确定给药的时间间隔主要根据药物的半衰期。有些药物给药一次即可奏效,但大多数药物必须按规定的剂量和时间间隔连续给予一定的时间,才能达到治疗效果,称为疗程。抗菌药物更要求有充足的疗程才能保证稳定的疗效,并避免产生耐药性,绝不可以一天只给药 1次!或者,刚给药,出现药效就立即停药。例如,拿氟苯尼考类制剂来说,口服用药一般要求一天给药2次, 3~5天为一个疗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