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白羽肉鸡养殖效益,探索创新养殖技术
一、白羽肉鸡养殖现状 1. 场区周围1公里内可能埋有“地雷” 你知道吗?在我国,许多病死鸡的处理方式并不理想,既没有无害化处理的设备,也缺乏意识上的认知。这就导致了厂区内或周围病死鸡尸体随意被抛弃,有的甚至被丢弃给狗或猫当食物。还有一些养殖户选择浅埋,但这样达不到理想的消毒效果。随着空气的流动,病原体被输送到环境中的各个角落,长期潜伏下来,寻找机会侵入鸡只机体,威胁其健康。 2. 接种冻干疫苗是福也是祸 接种疫苗的目的是提高鸡只对某种疾病的抗病力,是控制传染病发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在疫苗使用过程中,存在随意加大剂量、接种方法不正确、废弃物处理措施不合理等问题,导致疫苗转变成了环境污染的根源。在规模化养殖场中,防疫队进行疫苗接种工作时,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只是一味追求速度而忽略了质量,成为传播疾病的重要途径之一。疫苗废弃物的处理方法不当也是很普遍的现象。 3. 有害气体长期陪伴鸡群 部分鸡舍内有害气体超标,长期生活于恶劣的环境中使饲养者的嗅觉处于麻痹状态,闻不到腥臭的粪便味,感受不到强烈的氨气刺激眼结膜。在鸡群10日龄以内,由于排泄量少,对鸡群的威胁作用并不大。但一旦超过10日龄,随着排泄物的增多以及肠道疾病的感染,有害气的浓度也开始逐渐加大。 4. 不明原因的混合感染越来越多 近年来,肉鸡腺胃炎、气囊炎等多病因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发病日龄也越来越年轻化。例如,3日龄感染腺胃炎,10日龄感染气囊炎等,已成为肉鸡发病的主流,也是造成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尽管已经采取了一定的治疗措施,但至今这些疾病的病原仍不明确,也没有相应的疫苗来更好地预防此类疾病,饲养者不得不依靠抗生素来进行预防,再一次形成疾病恶性循环。
二、改善肉鸡养殖效果的措施 1. 彻底改变陈旧的养殖观念 今年,河北辛集的一个规模养鸡场的初产蛋鸡感染了疾病,其中一个鸡舍中死亡率高达10%,其他鸡群还未出现临床症状。场长找到我讨要预防的良方。我建议该场场长将死亡率高的鸡群进行淘汰,并对鸡舍以及场区环境进行彻底消毒,每日一次。但场长认为消毒是徒劳无功的,因为他已经养了二十几年的鸡了。这种陈旧的养殖观念与当今的养殖模式形成了背道而驰。消毒是控制传染性疾病传播的最佳手段,丢弃了消毒意味着丢弃了30%的经济效益。在当今食品安全体系的监管下,要想真正实现健康养殖,必须不断进行学习和改变那些陈旧的思想。 2. 发挥生物安全体系的真正作用 生物安全体系是实现健康养殖的首要措施。在场区和鸡舍门口设立消毒池,饲养员不随意走动,进出门进行严格消毒、更衣、换鞋,设立粪便发酵池,制定完善的消毒制度,加强饲养管理等。这些理论凡是养过鸡的人都能说出一两条来,但为什么就是执行不下去呢?这与场长的领导力以及强大的劳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于饲养员既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又缺乏知识的培养,加上强大的劳动量使饲养员们早已无心再去关注这些口头上的道理。 对于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完全有能力来实现生物安全体系的建设。在完善了硬件设备之后,要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并定期对饲养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方能发挥生物安全体系强大的作用。对于小规模养殖场不一定必须都要形成自动化,只要按照其中的道理去做,同样也能发挥作用,绿色养殖也必定实现。 3. 饲养管理实践经验 在家禽养殖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成功养殖靠的是‘七分养,三分治’”。我个人认为饲养管理就像是一本无字真经,需要饲养者用心去体会透。不同的批次、不同的季节,其饲养管理都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气候大幅度变化时鸡群发病增加,与平时经验的积累是密不可分的。比如说天气突然变化时应作好抗应激准备,疾病流行期做好疫病的防控方案等。所以说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而实践又是积累经验的基础,积累的经验则是养殖成功的法宝。 4. 怎样计算经济账 我这里提到的经济账是指投入必要的成本,可能会收获十倍的成功。在冬季养殖中,很多人为了节省取暖费而不敢通风换气,最终输在了有害气体超标上,损失了养殖效益。再比如脱霉剂和免疫增强剂的使用可以大大降低腺胃炎的发病率,但是饲养者考虑到行情的低迷,担心养殖不挣钱,同样也是无形之中加大了养殖的风险。所以在整个养殖生产中应掌握好孰轻孰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