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养殖

畜牧养殖领域,强化家禽种源性疫病防控与净化

1、家禽种源性疾病概述

畜牧养殖领域,强化家禽种源性疫病防控与净化

1.1家禽种源性疾病的概念

家禽种源性疾病,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通过蛋传播的疾病。简单来说,就是小鸡在孵化过程中,因为某些异常的理化或生物因素,导致发育出现问题,出现病变、畸形甚至死亡。

1.2产生的影响

这种疾病对家禽养殖的影响可大了去了。种鸡的产蛋率会下降,种蛋的品质也会变差;孵化成绩,包括受精率、出雏率、健雏率等,都会明显降低;种苗的质量也会下降,出现畸形雏、病弱雏、带毒雏,生长发育不良;抵抗力差,容易患病和死亡,导致生产水平降低。

1.2.1经卵感染病原体

在蛋的形成过程中,一些病原体就会进入蛋内,然后通过蛋传播给下一代。

1.2.2经蛋壳污染感染

蛋壳上可能沾有病原体,这些病原体通过蛋壳进入蛋内,然后传播给下一代。

1.3禽类主要的种源性疾病

主要包括细菌病类,如鸡白痢、鸡伤寒、支原体病等;病毒病类,如禽白血病、鸡传染性贫血、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等。几乎所有病原微生物导致的种源性疾病在子代中都可以水平传播,所以,从源头开展净化,是预防控制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

2、种禽场禽白血病的净化与防控

2.1病原学

禽白血病分为A、B、C、D、E和J六个亚群,分为外源性病毒和内源性病毒。外源性病毒致病性强,内源性病毒则可以通过染色体垂直传播。

2.2流行病学

我国最早出现病例是在1997年,当时主要是进口的白羽肉种鸡。到了2001年,国内的白羽肉种鸡也开始出现病例。2002年后,蛋鸡中也开始有报道。2003年以来,国内黄羽肉鸡也开始发病。2009年到2011年,蛋鸡和地方种鸡大面积发病。直到现在,部分地方鸡禽白血病仍然严重。

2.3禽白血病的危害

禽白血病会导致肿瘤,死亡率高达50%;免疫抑制;发育迟缓;污染疫苗;发病时间大约在150日龄左右。

2.4禽白血病的防控

控制ALV刻不容缓。

2.5禽白血病检测技术研究

包括J亚群禽白血病抗原检测试纸卡、J亚群禽白血病抗体检测试纸卡、群特异性禽白血病P27抗原ELISA检测试剂盒等。

2.6禽白血病净化技术研究

地方鸡感染禽白血病病毒后,会间断性排毒。规定了禽白血病净化检测的四个时间节点:1天、60天、150天、240天;确定了净化精确检测的试剂盒;规定了鸡场生物安全控制技术。

3、鸡白痢的净化与防控

畜牧养殖领域,强化家禽种源性疫病防控与净化

3.1病原学

鸡白痢属于肠杆菌科,属于D血清型,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鸡伤寒沙门氏菌具有相同的O抗原。

3.2对环境、理化因素的抵抗性

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鸡白痢可以存活数年。对热和化学消毒剂等药物敏感,耐低温的能力较强,在患病鸡排出的鸡粪中可以存活10天以上。

3.3流行病学

鸡和火鸡是鸡白痢沙门氏菌的自然宿主,终生易感。母鸡的带菌率比公鸡高,由于卵泡局部感染的隐藏性,其危害始于孵化期。

3.4传播途径

阳性群和带菌禽、鼠是重要的传播者。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3.5症状

蛋内感染会导致死胚、弱雏、死雏;雏鸡表现为弓背闭眼、排白粪、糊肛、关节肿大、尖叫、整齐度差,耐过的鸡发育缓慢,成为慢性患者或带菌者;肺型鸡白痢,鸡只发病后呈现呼吸困难,剖检可见有大小不一的肝脏结节和肺部大量粟粒大小的坏死肉变或花纹。

3.6鸡白痢的检测技术

畜牧养殖领域,强化家禽种源性疫病防控与净化

包括病原分离鉴定法、特异性PCR法、血清学检测方法等。

3.7鸡白痢防控技术

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鸡群、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等。

4、种禽支原体病的净化与防控

4.1流行病学特点

垂直传播、水平传播和疫苗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4.2主要症状

鸡的慢性呼吸道病主要由败血支原体感染引起,也可由滑液囊支原体感染引起,但很少是由支原体单独感染引起的,与大肠杆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等混合感染较多见。

4.3支原体引起的病变

鸡败血支原体和滑液囊支原体常混合感染。因此既有呼吸道的症状和病变,又有关节的病变和跛行等症状。若有大肠杆菌混合感染时,则有肝周炎、气囊炎和心包炎,囊腔中有大量黄白色纤维素样渗出物,眶下窦肿胀,内有大量干酪样渗出物。

4.4支原体病诊断

通过临床症状与剖解变化做出初步诊断,实验室进行血清学检验和病原分离做出确诊。

4.5支原体病防控

包括做好鸡群净化工作、科学免疫接种疫苗、合理的用药、完善生物安全措施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133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