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养殖

创新畜牧养殖技术:肉种鸡产蛋期限料法

李国南

创新畜牧养殖技术:肉种鸡产蛋期限料法

在养鸡这行,肉种鸡产蛋期限料法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你知道吗?这可不是随便一限就能搞定的,里面学问大了去了!今天我就来跟你们聊聊这个限料法,希望能给养鸡的朋友们带来点启发。

一 生产中遇到的那些特殊问题

在生产过程中,限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鸡群的生长状况和生产潜力。

1. 育成期间,鸡群一旦受疾病感染,恢复期间体重明显下降,这时就需要继续自由采食,等鸡群体况好转、体重达标后再开始限料。

2. 育成期结束后,如果鸡群均匀度差、体重不达标、性成熟参差不齐,就会出现开产滞后。这时就需要调整限料方式,特别是料量的增减幅度。

3. 由于生产任务和育种计划的安排,同一鸡舍内可能饲养着不同品种、不同周龄的产蛋鸡群。这时就需要考虑分群限料,而不是一刀切地实行同一限料量。如果两个不同品种的营养标准和饲养标准相近,周龄相差不超过2周,可以适当照顾后者的低限料量,维持至后者开产期后1~2周内,再作调整增料。

二 季节变化带来的挑战

限料的依据是体重与产蛋率的关系。以体重为基础,以产蛋率为晴雨表,结合产蛋期的阶段性规律及预期的季节与气候变化。

顺季和逆季的鸡群,对于限料的操作有相当大的区别。高峰期出现在春夏季的,在逐步变冷中,要提前作好适当的稳步增料准备;高峰期出现在冬季的,要考虑降料量,尤其是在天气变化较大时,应保持料量不变,待观望临近天气变化情况再作维持或稳步增加,以少降适增为宜。

创新畜牧养殖技术:肉种鸡产蛋期限料法

产蛋期的限料原则是,中间高两头低,前头勿急升,后头不骤降。不能盲目臆测而不顾幅度地增加料量。在体重控制上,也要兼顾相应品种的饲养标准,毕竟是较好的经验数据,当然受实际上的环境条件变化有所影响,仅作辅助参考。

三 种属差异带来的实际问题

以科学理论的依据,通过实践经验,合理把握操控手段,确保生产性能的正常发挥。

每次增加料量在1~3g,维持1~2周,调整时必须结合定点抽测体重变化和产蛋率变化。在35周前基本上可以根据每周增加2g的量来权衡实际操作,后期更应严密监测和统计体况及产蛋率趋势,若两者基本都维持在稳定状态,即可持观望,至产蛋率稍有下降时,可相应降低1~2g。

中快型鸡品种类每次增加料量2~5g,维持2~3周,调整时必须结合定点抽测体重变化和产蛋率变化。在45周前根据每周增加2~3g的量来权衡实际操作,后期更应严密监测和统计体况及产蛋率趋势,若两者基本都维持在稳定状态,即可持观望,至产蛋率稍有下降时,可相应降低2~3g。

四 限料要与性成熟的整体进展配合

产蛋种鸡的体成熟与性成熟同等重要,这是实现健康、高产、稳产的前提条件。因此产蛋种鸡的限料和光照必须密切配合,切不可脱节操作。

创新畜牧养殖技术:肉种鸡产蛋期限料法

如果软壳蛋多,那么最有可能是钙磷供应不足,性成熟过早,光照跟不上产蛋实际进程。必须统计产软壳蛋的频率和整群所占幅度,如果间隔发生,占有20%左右,在补充壳粉后一段时间还无明显改观,则要同时考虑延长光照时间,因为光照与钙磷的转化有关联。

开产前期侧重鸡群的体重监测与光照,根据鸡群整体的生长发育水平,适当控制料量的增加,而不能依据以往经验盲目操作,以缓和引导迟熟群体进入状态,制约早熟群体的过早脱离状态,使其开产时间向产蛋高峰期靠拢。

产蛋初期应该视鸡群的整体生长发育进展程度,观察对比统计每周产蛋率上升的连贯性和增长幅度,适当增加料量,稳步增料。

产蛋高峰期也是料量供给的高峰起始期,此时应关注体重与产蛋率的紧密关系,以维持或匀量增加为佳。

产蛋高峰期过后,以维持或少降匀降为适。

总而言之,产蛋前期不要盲目增加料量,必须关注产蛋率上升情况是否与整体发育成熟的进展情况相一致,以稳步推进为佳;高峰期以维持,少增匀增为适;产蛋后期以维持,少降匀降为适。限料的目的就是,既要保持营养供给和机体的足够连贯生产力的储备营养,但又不能有过剩的营养沉积,也不能缺少供应量,以免于导致肥胖或者偏瘦。最终目标就是实现良好的产蛋性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132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