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蛋鸡疾病防控,关键在于加强饲养管理
进入春季,天气回暖,但昼夜温差大,鸡舍内既要保证温度又要进行换气。这时候,如果鸡舍通风调整不及时,容易出现冷应激,这就容易诱发鸡群发病。对于广大养殖户来说,如何抓住春季疾病防控的关键点,确保鸡群健康,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了解过去
回顾过去,我们了解到,排名前5位的疾病依次为传染性支气管炎、禽流感H9、大肠杆菌病、滑液囊支原体、鸡传染性鼻炎;这5种疾病占确诊疾病的总体比例在65%。这些数据告诉我们,了解过去发生的情况,对于我们防控未来的疾病至关重要。
二、确定未来
2024年,我们需要重点防控的三类疾病:垂直传播性疾病-支原体病;免疫控制性疾病-传染性支气管炎、禽流感H9和传染性鼻炎;环境条件性疾病-大肠杆菌病。
1、支原体防控
支原体属于垂直传播和环境控制性疾病,我们要控制种源,选择净化较好的大公司的雏鸡进行饲养,能有效减少支原体发病。做好预防性投药,控制体内支原体的数量,抓住关键节点预防用药,比如H5免疫应激、喉炎免疫应激、转群应激和冷应激等。此外,减少应激,提升体质。精细鸡群管理,做好人员的搭配协调,实施标准化操作,减少鸡群应激。关注冬春季节鸡群对饲料的营养需求,寒冷时节,要给鸡群提供足够的高能量、高蛋白的优质饲料,添加多维,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切实满足鸡群的生产需要和生理需要,提高鸡群的体质。
2、传染性支气管炎防控
IB属于免疫控制类疾病,但是单纯依靠免疫手段不能很好地控制传支的发生,传支的发生还与生产管理各环节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可将IB定性为免疫类条件控制性疾病。
准确免疫是核心
通过合理的疫苗免疫使鸡群产生均匀有效的抗体,是防控IB的核心。确保毒株准确、程序准确、方法准确、时机准确是传染性支气管炎免疫的关键。
环境稳定是根本
春季昼夜温差较大,很容易导致鸡群体质下降,感染传染性支气管炎。温度稳定是雏鸡1~3周的管理关键,要维持稳定的温度需做好三个稳定:源头稳定、时间稳定、空间稳定。
生物安全做保障
病毒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纵向、横向传入养殖场。空场管理是切断病原纵向传播的关键,不能做到空场时也必须保证能做到彻底的空舍。
3、禽流感H9防控
温和型流感H9一年四季都会发生,尤其以秋、冬、春季节发生非常普遍,夏季发病较低,但温和型流感H9是家禽疫病中发病率持续保持最高的一种。
鸡群里面个别鸡出现呼吸道症状——“呼噜声、咳嗽”,大部分鸡只呼吸道症状白天不容易听到,夜间关灯后可以听到“呼噜声”。呼吸道传播速度快,个别鸡还会发出怪叫声,少部分鸡精神不振、肿脸、绿色粪便、拉稀现象。还有一部分鸡蛋出现沙壳蛋、破壳蛋、软壳蛋。
此病主要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稳环境、控通风、提体质、降应激,是预防本病发生的根本。
4、传染性鼻炎防控
做好传染性鼻炎免疫
选择毒株对型疫苗进行免疫,发生过鼻炎的养殖场区,确定本场区鼻炎免疫毒株。根据本场区鼻炎免疫毒株,选择合适的免疫程序和免疫产品。
鼻炎高发区在35~50日龄,免疫齐鲁铝胶鼻炎,应激小、起效快;二免:80~100日龄,免疫齐鲁油苗鼻炎,保护率高、保护期长;三免:高发区域、高发季节,产蛋期补免一次齐鲁铝胶鼻炎,未雨绸缪。
做好春季通风管理
关注夜间最小通风量:最小通风是维持鸡舍内环境的最小空气交换量,提供鸡群生长的氧气,控制鸡舍内的相对湿度。
关注鸡群最适体感温度:体感温度的适宜均匀稳定,可以给鸡群提供一个适宜稳定的温热环境,减少因温度的突然变化,对鸡群造成的冷热应激。
5、大肠杆菌病防控
防控大肠杆菌病 要了解病因。
一方面是由于环境不能满足鸡群的生理需求导致的。鸡舍内的卫生环境较差,对鸡舍的饲料、饮水和空气造成污染,导致鸡群传大肠杆菌的现象。由于通风的不协调,鸡群出现呼吸系统疾病,导致鸡群发生气囊炎诱发大肠杆菌,可以从环境的改善避免疾病的发生。
另一方面是由于继发造成的因素。由于鸡群发生其它疾病,鸡群体质下降继发了大肠杆菌,这种情况 要将其它疾病消除掉才能避免大肠杆菌的发生,所以要先控制好原发病才能控制大肠杆菌的发生。
三、评估当下
1、指标分析
通过与标准和上批次饲养水平对比,评估鸡群产蛋率、死亡率和淘汰率,找到影响鸡群指标因素,制定关键点控制措施。
2、三类疾病分析
了解周边疾病的发生情况和市场上春季流行的疾病,结合场区春季疾病的发生情况,制定春季重点需要重点关注的疾病防控措施,同时做好鸡群抗体评估。
3、三个损失分析
找到影响场区直接损失、间接损失和经济损失因素,制定防控措施,降低损失,提高经济效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