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养殖通风管理要点:分时段调整通风
秋冬季,鸡舍的温度就像过山车,白天温度可达到25度左右,到了夜间又会降到10度左右甚至更低。这样的温度波动,让鸡舍管理变得相当有挑战性。
白天温度升高,可能需要切换到夏季的通风模式;而夜间温度下降,又得调整到最小通风模式。秋冬季通风的秘诀就是:“白天当夏季管理,夜晚当冬季管理。”关键是要知道何时转换两种模式,以及如何转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分时段调整通风
我们要明确几个时间段,分别是:升温期、高温期、降温期和低温期。
升温期
7:00-9:00:这个时间段的外界温度变化小幅度上升,湿度下降,体感温度降低。此时,风机不动,开启时间延长,防止鸡群通风过大。
9:00-13:00:这个时间段外界温度迅速上升,湿度下降,鸡舍内温度也随之上升。此时,由时间控制准换的温度控制,通风量加大,调整进风口的面积。
高温期
这个时间段是一天中温度最高的时候,通风主要以降温为目的。加大通风量,提高舍内风速。当温度高于目标温度6度时,可开启水帘,转为混合通风;当温度高于目标温度8度时,可关闭小窗,完全由水帘进风。注意,负压不要过高。
降温期
这个阶段属于快速降温阶段,但温度仍然偏高,湿度处于低状态。此时,计算体感温度,提前缩减风机。如果此时处于目标温度,应走最小通风模式。
低温期
后半夜,湿度已经上来,所以时控时间要相对于前半夜适当增加。这个阶段属于温度的平稳期,仍以换气为主。注意清晨的风向,关注北风。
最近走访了一些养鸡户,发现一个普遍现象:20多天的鸡出现呼吸道问题,很难治疗。但先期不减料,不死鸡。用过药之后,呼吸道症状有所减轻。
到了35天左右,打焉鸡逐渐增多,呼吸道越来越重,陆续出现怪叫、张口呼吸、死亡增多、减料、拉稀等一系列症状。
笔者将这些症状为:温和型禽流感继发杆菌、支原体。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混合感染。还有部分鸡群出现肝淤血、变黑,肾脏肿大、出血、坏死。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众所周知,禽流感新城疫病毒已经普遍存在于各大鸡场和散养户家中。是否发病取决于鸡群的抗体水平、鸡舍的条件、饲养管理水平以及疫苗和预防药物的预防等。一旦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就给疾病带来了机会。
我们不得不重视起来!
北方的深秋早上10度左右,中午甚至20度,到了太阳落山以后又下降到个位数,夜间就不知道冷到什么程度了。很多鸡群都是在夜间感染了贼风得的病。因为这个时间段是最冷的时候,气压也低,养殖户的注意力处于最低时段,给病毒带来了机会。
我认为,夜间的温度一定要比白天高1到2度,阴天要比晴天高1到2度,刮风天要比没风天高1到2度。因为肉鸡对天气的变化很敏感,我们养肉鸡相当于养三岁以下的小孩,一定要照顾周全。因为他们抵抗力真的很弱,弱到你都无法接受。既然选择养肉鸡,就有一种养孩子的准备。
就流感的症状来说,我们往自己孩子身上联想一下。起初是发烧,白天吃了退热药,烧退了,到了晚上又高烧。这是因为有病毒感染,体内有炎症。我们应该 抓住退烧、消炎、抗病毒。可是病毒这东西从来不配合我们,就连打点滴都不能把他怎么样。当然我说的是小孩,那如果是鸡呢?又不能打点滴。这时候应该怎么办?
只能综合用药,原则就是中西药退热,中西药抗病毒,西药消炎。一定要选用你认最好的药。只顾便宜上了不但没效果,还耽误了病情的最佳治疗时期。所谓的消炎药就是针对杆菌和呼吸道效果最敏感的药。如果这个时候呼吸道流感没控制住,接下来就是堵肺堵气管,死亡成倍增加,就连扎针都无法控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