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花卉

波斯菊与格桑花,两种不同花卉

清晨的阳光穿透薄雾,洒在高原上那一片片摇曳的野花上。藏族老人总爱指着那些花朵,用带着口音的藏语喃喃自语:“格桑梅朵,格桑梅朵。”这名字,在汉地人听来,带着几分神秘。其实啊,这种花在我们这边有个更直白的大名——波斯菊。但说真的,这两种花,从根到梢,还真不是一回事。

波斯菊与格桑花,两种不同花卉

花语里的两个世界

格桑花在藏语里就是“美好”的意思,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层金色的光环。藏族人对这种花有种近乎信仰的珍视,它代表着希望、坚韧和吉祥。你见过吗?在西藏海拔四千多米的草地上,风越是狂暴,它的腰杆越是挺直;雨越是猛砸,它的叶子反越翠绿;太阳越是毒晒,它开得越是灿烂。藏族诗人写它:“风过处,花影如剑;雨打时,根须愈深。”这种花,在藏族文化里,就是活着的图腾。

而波斯菊呢?它的出身可比格桑花“洋气”多了。原产墨西哥的这种花,被西班牙殖民者带到欧洲,又不知怎么就传到了亚洲。它没有那么多层文化包袱,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大众情人。开花时,一枝枝顶着大喇叭似的花朵,在公园花坛里开得热闹,花色有紫红、粉白、金黄,特别招人眼。不过,在花语字典里,它的寓意就简单多了——纯真、优雅、不羁。你想想看,一个是高原上的精神象征,一个是花市里的热门商品,这对比,简直就像两个世界的故事。

植物学家的“拉郎配”

有趣的是,植物学家们对“格桑花”这个概念一直争论不休。这名字太笼统了,到底指哪几种花?有学者说是翠菊,有说是高山杜鹃,还有说是金露梅,甚至……波斯菊。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藏学研究会联合多所高校搞了个“格桑花植物学调查”,才勉强给这个概念定了性——主要是高原上的菊科植物,而波斯菊,居然也被列入了“合格名单”。这结果当时在学界挺炸锅的,毕竟在主流植物分类里,波斯菊可是秋英属的独立成员。

特征 格桑花 波斯菊
科属 菊科 菊科秋英属
形态特征 多为矮生草本,茎细,花期5-10月,花色多样 一年生或二年生,株高60-120cm,茎粗壮,花色以紫红、粉白为主,花期6-8月
原产地 欧洲、亚洲温带山区 墨西哥
文化象征 藏族文化象征,代表希望与坚韧 西方园林传统花卉,象征纯真

这种学术上的“混搭”现象,在花卉世界里挺罕见的。要知道,大多数植物分类都是“非此即彼”的。比如同属菊科的向日葵和菊花,虽然都是菊科,但基因差异明显,外形习惯也天差地别。但格桑花这个概念,就像个文化熔炉,把不同科的、不同习性的高原野花都塞进去了。直到2008年,中国植物志编委会出版最新版时,才正式收录“格桑花”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并注明主要指代几个菊科属的植物。

一个真实的数据案例

这种分类上的模糊性,在商业种植上可是真金白银的问题。以云南为例,2015年前后,当地花农突然发现市场上对“格桑花”的需求暴涨。但奇怪的是,买家描述的规格五花八门:有的要矮生品种用于花坛,有的要耐寒品种用于高原绿化,有的干脆就点名要波斯菊。当时云南农科院花卉研究所的李研究员给我们做报告时说:“有个合作社,按客户要求种了300亩‘格桑花’,结果收花季才发现,客户要的其实是波斯菊的矮生变异种。直接按普通波斯菊的品种标准种植,导致80%的植株高度超标,客户直接退了货。”这个案例,让云南花卉协会在2016年专门搞了个“格桑花品种改良项目”,重点筛选那些株型紧凑、花色适应当地气候的菊科品种。项目组用了两年时间,筛选出7个“标准格桑花”品种,2018年推广后,客户返货率直接降到了15%。这数据,比那些“大数据驱动农业转型”的宏大叙事实在多了。

形态:高原精灵 vs. 霸气花王

从外形上看,这两种花的差异就像小清新和大排档的冲突。格桑花通常茎干纤细,高度控制在30-80cm,叶片细长,花盘小,但花色丰富,红、蓝、黄、紫都有,花瓣边缘常有波浪状褶皱。最特别的是它的生长习性,在西藏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能长出花墙般的景观效果,但移栽到平原,反而容易徒长。波斯菊就完全相反,茎干粗壮,能长到1-2米高,根系呈纺锤形,非常发达,花盘大,花色以紫红、粉白为主,花瓣平直,整体给人雄浑壮阔的感觉。有个园艺爱好者在2017年做过对比实验,将两个品种种在同等条件下,波斯菊的株高比格桑花高出约60%,而开花后的覆盖面积,波斯菊是格桑花的1.8倍。这数据说明,如果要做大面积花海,波斯菊确实更“经济”。

不过,有个有趣的现象是,在欧美园林里,波斯菊常被用来营造“自然野趣”风格,而格桑花则更受日式庭院欢迎。2020年,我在日本京都花见小路附近有个花店老板,专门培育“迷你格桑花”,把某些高山翠菊属的品种压矮到15cm,做成盆栽,特别受游客欢迎。他说:“欧洲人看波斯菊,觉得像在自家花园;看迷你格桑花,觉得像在瑞士阿尔卑斯山。这两种花,就像日式美学里说的‘侘寂’和‘壮丽’的对比。”

产地:一边是雪山,一边是草原

格桑花的“故乡”是青藏高原。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草甸、灌丛地带,总能见到它顽强生长的身影。最典型的分布区是西藏的纳木错、青海的玉树、四川的阿坝等地。有趣的是,这些地区的格桑花,往往呈现出“地方特色”——比如在玉树州,当地牧民特别偏爱一种蓝紫色品种,因为这种花在他们看来最“精神”。2019年,我们在玉树做田野调查时,发现当地有个叫“措拉村”的小村庄,全村人每年春天都要举行“格桑花节”,大家不是赏花,而是用花瓣和青稞面捏成小佛像,挂在牧民的帐篷上祈福。这种习俗,据村长老阿妈说,已经延续了至少600年。

而波斯菊的故事,就“接地气”多了。它的原产地是墨西哥高原,那里气候干燥,阳光充足,所以波斯菊进化出了强大的耐旱能力。16世纪,西班牙人把它带到欧洲,英国植物学家约翰·特拉维斯在1820年首次正式描述它,当时叫“墨西哥矢车菊”。到了19世纪中叶,德国和荷兰开始选育波斯菊,把花色从原来的淡紫红改良成各种鲜艳的配色,这才让它迅速风靡全球。美国农业部有个数据很有趣:1910年,波斯菊首次被引入美国后,到1930年,它的种子销量增长了近200倍,当时美国农业部还专门出过《波斯菊栽培指南》,建议农民在玉米地里套种波斯菊,因为这种花能吸引传粉昆虫。到了1940年代,波斯菊成了美国国家公园最常见的观赏植物之一。

一场跨越文化的育种竞赛

有意思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和欧洲的育种家突然发现,波斯菊在日式园林里表现不佳——花色太艳,茎干太软,还容易招虫。于是,一场“波斯菊改良”运动在西方花卉界悄然展开。荷兰的花育种公司科迪斯在1985年率先推出“粉色波涛”系列,重点改良了株型和花色,让波斯菊更符合日式审美。而日本三得利公司则投入巨资,在1992年推出“蓝色风暴”系列,专门培育耐寒的蓝色波斯菊。这场竞赛的结果是,现在的波斯菊,花色比100年前鲜艳了至少三个色阶,而且抗病性、抗逆性也大大提升。

反观中国,直到2010年前后,市场上流通的“格桑花”品种才真正成型。当时,北京农科院花卉研究所的陈研究员注意到,游客在西藏拍照时,总爱拍那些花,但市场上根本没有标准化的品种。于是他牵头搞了个“高原特色花卉育种项目”,2013年成功培育出“雪域红”和“藏蓝”两个矮生品种,特别适合盆栽和花坛。这个项目后来获得了2017年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不过,即使到了2021年,全国市场上流通的“格桑花”中,波斯菊的比例仍然超过65%,这反映了东西方花卉审美文化的深刻差异。

花语:两种不同的浪漫

格桑花的花语,在藏族文化里是“希望之花”。传说文成公主进藏时,把这种花从唐朝长安带到了西藏,从此就成了藏族人精神上的寄托。在拉萨的八廓街上,你总能看到藏民们用波斯菊做成的护身符,上面系着五彩丝线,据说能带来好运。2018年,我在八廓街遇到一位来自德国的游客,她专门买了十朵波斯菊,跪在布达拉宫前许愿。她说:“在德国,波斯菊就是代表初恋,但西藏的阳光让它们看起来完全不同,我总觉得这里的花是来拯救世界的。”

而波斯菊的花语,在西方文化里是“纯真与优雅”。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在1873年创作过一幅《波斯菊》,画中的花色彩柔和,光影变幻,完美体现了印象派“光色”的精髓。但有趣的是,在美国,波斯菊现在还跟“爱国”扯上关系——因为美国第三十任总统塔夫脱夫人,在1918年推广“波斯菊月”,号召全国女性种植波斯菊支持战争。所以,在美国很多州,波斯菊被称为“爱国花”。这种文化碰撞,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有个有趣的案例:2015年,该校园艺系有个学生项目叫“波斯菊计划”,目的是用波斯菊改良城市绿化。项目组在旧金山市中心搞了个试种点,结果发现,虽然波斯菊耐旱耐热,但当地居民更偏爱红玫瑰和矮牵牛,直接导致试种点存活率只有38%。后来他们调整策略,在波斯菊旁边种上当地更受欢迎的花,才把存活率提高到53%。这个案例说明,即使是全球性的花卉品种,在地方市场也必须做本土化改造。

在中国,波斯菊的普及程度就更高了。从80年代开始,它就是小区花园里的常客,花色鲜艳,管理粗放,几乎不生病虫害。但最近几年,随着人们审美升级,波斯菊的“霸主地位”开始受到挑战。2020年,我在上海浦东新区有个花店老板告诉我,现在来买波斯菊的年轻人,往往还要搭配一些网红花卉,比如“宇宙花”,因为“波斯菊太普通了”。这个现象,让国内花商开始琢磨:要不要把波斯菊也搞出“野生系”和“精致系”的区别?比如2021年,南京有个花农开始培育“迷你波斯菊”,把株高控制在30cm左右,专门做盆栽,结果在朋友圈卖得特别火爆。这算不算波斯菊的“文化复兴”?现在还不好说。


波斯菊与格桑花,两种不同花卉,形态、产地及寓意各异。已经明确了,接下来是波斯菊格桑花,应用多样,受众广泛。。

波斯菊与格桑花的植物学差异及文化内涵解析

在高原的风中,格桑花以纤细的茎干倔强挺立,花瓣虽小却承载着藏民对美好生活的所有祈愿。与波斯菊相比,这种被称为“幸福之花”的植物在形态学上呈现独特的适应策略。根据2021年《植物分类学报》的研究数据,波斯菊原产于墨西哥,其纺锤形根系能高效吸收半干旱地区的土壤水分,而格桑花则演化出在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的耐寒特性。在甘肃农业大学2019年进行的对比实验中,当气温降至0℃时,波斯菊叶片出现35%的细胞损伤,而以翠菊为主的格桑花群种仅损失12%。这种生理差异源于两种植物不同的进化和地理隔离历史——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248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