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耳病被误判为非洲猪瘟?猪场如何防控蓝耳病
我们都知道,在非瘟来到中国以前,蓝耳病一直是国内危害猪群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尽管非洲猪瘟的出现让蓝耳病的关注度有所下降,但它的危害并没有因此减轻。如果再出现误判,后果不堪设想。那么,猪场该如何防控蓝耳病呢?下面,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猪场蓝耳病活跃,自家苗难防控
根据对猪场的分析,这些猪场的蓝耳病比较活跃。自家苗不容易做到防控作用,弱毒苗一般很难跟上毒株变异,并且有重组、变异的风险。
非洲猪瘟背景下,猪场蓝耳病的防控
养猪 SWINE PRODUCTION2020第 1期《非洲猪瘟背景下猪场蓝耳病的防控》一文中提到,非洲猪瘟发生以来,猪场生物安全水平得到了全面的提升。目前的检测,容易观察到猪蓝耳病阴性群体的出现,但是猪蓝耳病仍然是困扰猪场的重要疫病。
非洲猪瘟经典方案:做好饲养管理
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需要自己养殖场饲养管理上做好防治,比如:禁止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猪场,饲料问题,坚持自配料是最好,成品饲料要确保来源可靠。
蓝耳病与非洲猪瘟相似,易误判
另外,一些疾病如蓝耳病的临床症状与非洲猪瘟有很多相似之处,容易使人草木皆兵,产生误判。非洲猪瘟常态化下蓝耳病的防控案例表明,正确的诊断和防控措施至关重要。
防控蓝耳病,关键在于免疫抑制性疾病控制
猪场要想防控好非洲猪瘟,控制好免疫抑制性疾病是非常的关键,尤其是蓝耳病。猪场防控好蓝耳病,让蓝耳病趋于稳定是绝对有利于防控非洲猪瘟的。
蓝耳病防控,闭群是关键
一旦猪场发生蓝耳病,蓝耳病会在各年龄段、各性别猪之间持续感染,无限循环,加大防控难度。闭群被认为是猪场防控蓝耳病最有效的方式,通过封闭猪群不引种也就不会引入新的蓝耳病毒株,培养没有致病力或弱致病力毒株为猪场的优势毒株,从而达到防控高致病力毒株的目的。
持续降雨,猪场防控非洲猪瘟面临挑战
随着国内多地的持续降雨,给国内养猪大省特别是南方许多猪场的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带来不利因素。雨水和泥浆增多,降低了消毒剂的使用效果,削弱了外部生物安全防控效果。
蓝耳病防控案例:四川某猪场
四川某猪场,母猪800头,一点式饲养,仔猪21-25日龄断奶。母猪生产情况稳定,不同保育批次之间差别较大,对天气变化敏感。2019年2月,保育猪死淘突然增加,主要表现为发热,食欲减退,皮肤发红,耳朵,阴部,下腹部皮肤有出血,发绀等情况,被毛粗糙,瘦弱,有呼吸道症状,眼周分泌物增多,结膜炎等。由于全国ASF疫情的恐慌,猪场人员怀疑是ASFV感染。
诊断分析和建议
该猪场发病大部分集中在保育中后期,生长育肥猪和母猪死淘较小。死淘率大约12%,与我国非洲猪瘟的高死亡率不符。从临床症状看,与蓝耳病发病临床特征和流行情况相符。我们在2018年11月份对该场进行了猪群的常规检测,发现该场虽然在2周龄免疫了TJM-F92蓝耳活疫苗,但4周龄和7周龄猪群蓝耳抗体水平仍较低下,阳性率均低于80%,抗体离散度较大,抗体水平不均衡。
防控措施
建议免疫更加有效的蓝耳活疫苗—金宇蓝耳嵌合病毒活疫苗PC株。同时,恢复正常的生产流程,保证不同批次的保育仔猪不混养,不同阶段的猪不交叉。及时淘汰弱仔。降低猪群密度,控制圈舍通风,调整温度湿度。在转群前后,添加抗应激药物,保育中后期仔猪药物保健。做好引种检测工作,定时进行全群疫病的监测。严格执行车辆,饲料,物料,人员的生物安全措施。提高猪群的抗病能力,切断猪场内外病原的传播途径。
结果
猪场从2019年3月份开始免疫一部分仔猪和现用疫苗对比。免疫后,跟踪免疫动物采样检测PRRS抗体和抗原。从4月1日开始,猪场开始正式使用蓝立优。
讨论
20世纪20年代非洲首次ASF疫情,距今已有百年。但是至今没有安全有效的商品化疫苗和治疗手段。没有疫苗的前提下,我们一方面要做好生物安全,把病原挡在门外,一方面提高猪群的整体健康水平,增强其非特异免疫能力,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蓝耳病的防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加强生物安全、提高猪群整体健康水平、选择合适的疫苗和防控措施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控蓝耳病,保障猪场的健康发展。
阶段 | 抗体阳性率 | 离散度 |
---|---|---|
1-3周 | 100% | ≤40% |
6-8周 | 70%-100% | 46.2%-79.7%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