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养殖

猪蓝耳病诊断失误,为何措施总偏离预期

猪蓝耳病诊断失误,为何措施总偏离预期

在养猪这片热土上,猪蓝耳病就像一颗定时炸弹,让许多养殖户心惊胆战。诊断失误、措施偏离,这些问题就像影子一样,始终跟随着我们。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误区一:误诊错判,措施偏离

猪蓝耳病的症状多种多样,发热、皮肤红斑、呼吸困难,甚至死亡。但往往被误诊为其他疾病,比如猪瘟、附红细胞体病等。误诊的结果就是措施偏离,导致病情恶化。

误区二:陡然降温,养痈遗患

一些养殖户急于求成,一看到猪发烧就大量使用退烧药,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正确的做法是逐渐退烧,针对性地用药。

误区三:饥不择食,病急乱求医

病急乱投医,这是很多人都会犯的错误。多种药物一起用,或者加大剂量,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加重病情。

误区四:狠抓消毒,2次/d

消毒是防控疾病的重要措施,但过度消毒反而可能增加成本。正确的做法是按规律办事,不要操之过急。

误区五:供水不足,增加死亡

水是生命之源,供水不足会导致猪只脱水,加重病情。要根据猪只的年龄和体重,合理供应水分。

猪蓝耳病诊断失误,为何措施总偏离预期

误区六:有病就卖,疫源泛滥

病猪不能随意出售,否则会扩散疫病。要依法依规,科学处理病猪。

误区七:程序紊乱,免疫失败

疫苗免疫是防控猪蓝耳病的重要手段,但免疫程序紊乱会导致免疫失败。要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免疫。

误区八:盲目注苗,不重监测

科学的免疫程序应当结合本地疫情,对猪体内的抗体滴度进行监测,避免盲目注苗。

猪蓝耳病的防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避免误诊错判和措施偏离。只有科学防控,才能确保猪只健康,保障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

猪只体重 每日需水量
5~10 kg 1.3~2.5L/d
10~35 kg 2.3~3.8 L/d
35~100 kg 3.8~7.5L /d
后备母猪 13 L/d
哺乳母猪 18~23 L/d
种公猪 13~ 17 L/d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210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