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蓝耳病不免疫措施,如何本土化以提升疫苗效力
在养猪业中,蓝耳病的威胁不容忽视。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不少养猪场开始关注国外蓝耳病不免疫措施,并探讨其在我国的本土化应用。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如何提升疫苗效力,为我国养猪业提供有益参考。
一、国外蓝耳病不免疫措施不适合我国国情
美国部分猪场自1996年之后已经不使用弱毒疫苗注射。那么,我们是否也应该学习他们的方法呢?我们需要认识到,国外的猪病环境与中国的不同。美国已经净化了伪狂犬、消灭了猪瘟和口蹄疫,没有发生过流行性腹泻。而中国这些病随时会发生,从而诱发系列细菌病、病毒病,使猪场内蓝耳病病毒达到自然稳定的机率非常低。
二、疫苗毒之间及与野毒间重组变异问题
美国学者研究发现,不同的弱毒疫苗株在猪的肺泡巨噬细胞上、猴MA-104细胞培养一同生长时,会出现病毒毒株间基因重组。然而,在动物身上同时接种两种疫苗毒株,并没有发现病毒在体内重组的证据。疫苗株与野毒株基因重组的可能性很难估测,但通过动物体内试验可以看到,这种可能性是很低的。
三、如何看待接种疫苗后发生的副反应问题
部分猪场在接种疫苗后出现母猪发病、流产、死亡等问题。这种现象可以按蓝耳病病毒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予以解释。但如果按此解释我国目前的猪群仍然带毒,为什么类似这样的情况目前却少了呢?韩庆安博士等对2006年~2009年河北省11个地市猪屠宰场的1565份样品做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带毒情况调查,结果带毒阳性率分别为28.45%、40.74%、12.01%和7.31%。2007年~2009年呈逐年下降趋势,这一调查结果也正好符合当时疫病的流行情况。
四、高致病性蓝耳病弱毒疫苗的免疫作用
免疫能有效减少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病感染造成的损失。稳定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猪群中有蓝耳病病毒存在,但在这个群中检测不到母猪对母猪或母猪对后代猪蓝耳病病毒传播的证据;二是把稳定作为净化蓝耳病的一个过程,之后逐渐达到净化,净化的场则不能检测到病毒。
五、如何使疫苗达到最佳的免疫效果
1. 猪场存在不同问题情况下的防疫程序
问题情况 | 防疫程序 |
---|---|
母猪配种率和产仔有问题 | 在哺乳期,产仔后12天~15天免疫1头份的PRRSV弱毒疫苗 |
哺乳仔猪后期和保育前期有问题 | 给母猪群进行PRRSV弱毒疫苗每4个月~6个月接种1次 |
保育后期和生长前期有问题 | 给3周龄~4周龄的仔猪免疫PRRSV弱毒疫苗1头份 |
生产情况较好,育肥后期有问题 | 对整个母猪群保持定期的PRRSV弱毒疫苗接种以及仔猪在3周龄~4周龄时接种1头份疫苗 |
2. 理解疫病发生特点,掌握疫苗免疫特性
- 对蓝耳病病毒发病感染特性及免疫原理认识的不足
- 国外在控制蓝耳病的许多成功经验,限于我国国情未必都能成为我们学习的目标
- 蓝耳病疫苗的免疫效果和我国猪病及猪场现状决定了我们目前控制蓝耳病最好的方法就是疫苗的科学免疫
-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弱毒疫苗天津株的出现,已为蓝耳病的防控带来全新的效果和理念
- 要想有效的发挥蓝耳病疫苗的作用,需借鉴D.D.Polson博士等的以下几点
在蓝耳病的防控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我国国情和猪场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策略,以充分发挥疫苗的效力,降低蓝耳病对养猪业的危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