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圆环病毒与副猪嗜血杆菌混合感染
在养殖行业,猪圆环病毒与副猪嗜血杆菌混合感染是个棘手的问题。这不只是兽医专家的难题,更是我们养殖户心中的痛。今天,祺茂堂生物小编就来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病例解析:一场关于猪的“双重打击”
记得有一次,河北省河间市沙洼乡某自繁自养猪场的三窝断奶仔猪,突然出现了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这可急坏了养殖户。经过一番诊断,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猪圆环病毒与副猪嗜血杆菌混合感染。
发病情况
症状 | 描述 |
---|---|
消瘦 | 猪只体重明显下降 |
被毛粗乱 | 猪只被毛杂乱无章 |
气喘 | 呼吸急促,发出喘息声 |
眼结膜发绀 | 眼睛周围皮肤呈现紫色 |
皮肤苍白 | 猪只皮肤颜色变淡 |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 猪只腹股沟淋巴结明显肿大 |
眼睑水肿 | 猪只眼睑出现水肿现象 |
临床症状
发病猪只发热、食欲减退、消瘦;被毛粗乱、体质下降、反应迟钝;咳嗽气喘、呼吸困难、尖叫;关节肿胀,跛行;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红紫色丘状斑点、持续性腹泻;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眼睑水肿。
病理变化
剖检3头病猪,内脏变化基本一致,胸腔和心包内有大量淡黄色积液,胸腔有大量纤维素样渗出物,覆盖心脏,肺部可见间质性肺炎。肺脏、心脏被纤维素样物质包裹,与胸腔粘连。全身淋巴结肿大,股下淋巴结肿大3倍~5倍,切面苍白呈大理石样,肝脏、脾脏变硬。肾脏呈淡黄色,表面有散在大小不等的灰白色坏死灶,肾乳头有出血点,关节肿大、变形,切开肿大的关节腔,可见有淡黄色样液体溢出。
实验室检查
涂片镜检,采取包膜渗出物、关节腔渗出物、肺等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到革兰氏阴性的细小杆菌。菌体形态表现明显的多形性,以纤细杆状者居多,个别呈两极浓染的球杆状或长而弯曲的丝状菌体,无鞭毛,无芽孢,新分离的致病菌株有荚膜。
血清学检验
用ELISA试剂盒检测发病猪血清,3份血清圆环2型抗体阳性,伪狂犬野毒抗体阴性。诊断经过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检查与结合多年综合经验判定为猪圆环病毒Ⅱ型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病。
治疗方案:双管齐下,共克时艰
针对这一病例,我们采取了以下治疗方案:
治疗
- 上午每头猪肌注头孢喹肟按每公斤0.1毫升肌注+芪甘素按每公斤0.2毫升肌注,每日各一次。
- 下午肌注20%氟苯尼考注射液每公斤0.15毫升,每日一次,连用3天。
预防
- 饮水:每吨水添加板青颗粒1000克,连用7天。
- 拌料:每吨饲料添林可大观霉素400克+氟苯尼考400克+多维1000克,连用7天。
防治措施: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猪圆环病毒与副猪嗜血杆菌混合感染,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免疫程序
- 后备母猪:配种前基础免疫2次,间隔21天,产前30天加强1次,2毫升/头,肌肉注射。
- 经产母猪:跟胎免疫,产前30天接种一次,2毫升/头,肌肉注射。
- 哺乳仔猪:14日龄首免,间隔21天二免,1毫升/头,肌肉注射。
饲养管理
-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保健意识,有效地将疾病挡在门外。
- 减少各种应激,尽量减少仔猪哺乳阶段注射次数。
- 定期消毒,严格实施生物安全措施。
- 饲料营养要全面,可添加能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一些中药,提高猪群的整体免疫力。
- 坚持自繁自养,做到全进全出的原则,加强引种检疫工作,以防引进病原。
- 对猪舍及周围环境进行定期消毒。
小结
猪圆环病毒与副猪嗜血杆菌混合感染,是一场对养殖户来说的“双重打击”。但只要我们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群的整体免疫力,就能有效地降低这种混合感染的发生率。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创美好养殖未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