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管理中,忽视繁殖率问题
提高母猪繁殖率,是每个养猪人的头等大事。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就可能严重影响母猪的繁殖率。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些容易被忽视的母猪管理问题。
一、脏母猪进产房
仔猪出生后,几乎没有抗病能力,病菌最易侵入并导致仔猪生病。而母猪上产床前对产床保温箱等都已彻底清理消毒,通过母猪带来疾病是最主要的感染渠道。因此,清洗干净并消毒产前母猪显得更为重要。
一些猪场采用一次冲洗两次消毒的办法,再结合随时清理母猪粪便等措施,有效地降低了初生仔猪前期患病几率。现在一些猪场仍没能做到母猪入舍前的清洗消毒工作,希望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产前不检查
母乳是哺乳仔猪唯一的营养来源,而且猪乳房又不同于其它动物,一头仔猪都只吃一个乳头的乳汁,有固定乳头的习惯,一旦固定终身不变。乳房是否正常将决定一头仔猪能否成活或正常发育。
若能在母猪怀孕时就注重乳房,进行检查,对不理想的乳房采取相应措施,会提高哺乳期间泌乳量,提高仔猪成活率。同时,提前检查有效乳头数量,还会对生后寄养工作提供依据,更有利于初生仔猪成活。
三、产房温度过高
温度对仔猪成活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认识,但产房温度过高却常常被忽视。产房温度过高会降低母猪采食量,泌乳量少,仔猪营养供应不足。此外,仔猪在外界温度高时容易跑到外面不懂回保温箱,压死比例加大。
一般情况下,产房温度在18℃~22℃比较合理,高于24℃就会出现母猪采食量减少现象。所以,如果仔猪有保温箱及供热设备的话,不能过高提高舍内温度。
四、母猪料营养不足
母猪要满足仔猪最大限度的生长,每天需要采食饲料8公斤以上。而我们现在母猪的采食量远达不到8公斤,要想增加母猪营养,提高营养浓度是一个唯一的途径。
提高能量浓度的方法为添加动植物油脂,而提高几种限制性氨基酸的量,可以通过添加单项氨基酸来解决。现在许多猪场在选用饲料时,并没有从能量蛋白的平衡方面或是能量与氨基酸比例及氨基酸之间的平衡上动脑筋,而是一味地增加粗蛋白的含量,结果并没有提高母乳的效果。
五、缺乏必要的母猪护理和保健
母猪产后,身体极度虚弱,抗病能力降低,消化能力减弱,既容易受病原感染而患病,也容易出现便秘、食欲下降等不良反应。母猪产后护理和保健是相当重要的。
在产后保健方面,先后有注射青霉素,长效土霉素,先锋霉素等制剂,也有推荐在料中加药预防的方式。但上述方法在有些猪场仍未使用,或因价高,或因注射次数多,或因看不到明显效果而放弃,这样不利于母猪的健康,也不利于仔猪的发育。
表格:母猪繁殖率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
影响因素 | 应对措施 |
---|---|
环境温度 | 保持产房温度在18℃~22℃ |
营养供应 | 提高母猪饲料的营养浓度,确保充足的营养摄入 |
乳房状况 | 定期检查母猪乳房,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
产后护理 | 加强产后母猪的护理和保健,预防疾病发生 |
在母猪管理过程中,我们要关注每一个细节,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可能影响母猪繁殖率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母猪的繁殖率,为养猪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