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疫苗猪还生病?猪场免疫十大原则
作者:渔乐三农•更新时间:1天前•阅读4
你是否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打了疫苗的猪还生病?别急,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猪场免疫的十大原则,帮你破解这个谜团。
一、目标原则
我们要明确接种疫苗的目标。比如,保护胎儿、保护哺乳仔猪、保护母猪、胎儿、仔猪,以及保护未发病的同群猪。
二、地域性与个性结合原则
不同地区、不同猪场的疾病情况不同,免疫疫苗种类和免疫程序都有很大差异。因此,我们要因地制宜,制定适合自己的猪场免疫程序。
地区 | 猪场类型 | 疾病类型 | 免疫疫苗 |
---|---|---|---|
南方地区 | 规模化猪场 | 猪瘟、伪狂犬病 | 猪瘟疫苗、伪狂犬病疫苗 |
北方地区 | 散养猪场 | 口蹄疫、蓝耳病 | 口蹄疫疫苗、蓝耳病疫苗 |
三、强制性原则
口蹄疫、猪瘟、蓝耳病等烈性传染病,一旦发生可能造成重大损失。因此,预防这些疾病必须按国家要求进行强制免疫。
四、病毒优先原则
优先免疫猪瘟、伪狂犬病、口蹄疫等病毒性疾病。这些疾病发生关系到猪场的生死存亡。
五、经济性原则
根据猪场损失情况,计算投入产出比,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免疫。一般来说,首次感染前4周或野毒抗体转阳前4周免疫,必要时间隔4周后加强免疫。
六、季节性原则
有些疾病发生具有季节性。比如,夏季前种猪免疫乙脑苗,高温多湿的夏季要重视链球菌、猪肺疫、猪丹毒免疫。
七、阶段性原则
一般在易感染阶段前4周免疫,或在野毒抗体转阳提前4周免疫。所谓易感染阶段,是指大约有5%的猪只出现该病的临床症状时,并检测到该致病原。
八、避免干扰原则
避免母源抗体干扰、疫苗之间干扰、疾病对疫苗的干扰,以及在长途运输后、断奶、转群、去势、换料、气候突变时免疫。
九、安全性原则
首次应用新厂家、新品种疫苗,甚至不同批次的疫苗时,最好进行小群试验,确定安全后再大群使用。
十、免疫监测原则
免疫后1个月监测疫苗免疫是否成功,免疫后3-4个月监测抗体保持维持时间。重点强调三大主要带毒潜伏群体种公猪、后备猪和育肥猪的监测。
只有掌握了这十大原则,才能让猪场免疫工作更加科学、有效。让我们一起努力,让猪儿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