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断奶易消瘦腹泻,科学饲养是关键
断奶对于小猪来说,就像是一场成长的“风暴”。小家伙们从温暖的母猪怀抱中脱离,进入了新世界,但随之而来的往往是腹泻和消瘦。这其中的根源,就在于它们那尚未完全成熟的肠道功能。那么,除了我们熟知的饲养管理措施,如何调理小猪的肠道,成为它们保健中最关键的思路呢?下面,我就要投稿一篇关于断奶仔猪的文章,希望能为养猪户们带来一些启发。
断奶后,小猪体内的母源抗体开始消退,而它们自身产生抗体的T细胞群还未发育完善,这使得小猪的抵抗力大大下降,容易引发病毒性和细菌性腹泻。这就像是一场没有准备的战斗,小猪们很容易败下阵来。
猪农们,一旦你们发现小猪断奶后突然消瘦,那可就得上心了。这不仅是小猪健康的警钟,更是猪场效益的威胁。断乳仔猪的腹泻通常在断奶后的3至10天发生,表现为粥样或水样的腹泻。因此,做好环境的过渡,是养好断奶仔猪的重要一环。为了防止断奶后小猪的不安,我们可以采取将母猪移开,让小猪原圈饲养的办法。
根据断奶仔猪的消化生理特点,选择易消化吸收的饲料原料,设计科学的配方,配制平衡、易消化吸收的饲粮,是防止腹泻的关键。我曾在养猪过程中发现,饲粮蛋白质水平比推荐值下降2%至4%,同时保证赖氨酸的供给,能让腹泻明显减轻,对增重速度也没有太大影响。
原因 | 影响 | 改善方法 |
---|---|---|
环境变化 | 应激反应 | 逐步过渡环境,减少混栏,提供清洁干燥环境 |
饲料营养 | 营养不均衡 | 提供易消化吸收的饲料,保证营养均衡 |
疾病因素 | 抵抗力下降 | 加强疫苗免疫,进行病毒净化 |
断奶仔猪的腹泻往往会导致生长发育受影响,甚至成为僵猪。断奶仔猪的胃肠道系统尚未完善,再加上饲养过程中的管理不当,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小猪的腹泻和消瘦。
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是猪场管理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保育成活率、MSY及肥猪上市时间。断奶腹泻是断奶仔猪最常见的问题,尤其在夏天气温高时更为突出。虽然通过治疗可以缓解,但仍有约20%的小猪会继续拉稀、消瘦、打堆,甚至死亡。
小猪的生长发育速度很快,随着它们的成长,母乳已无法满足它们快速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因此,在7至10日龄时,我们可以开始补充饲料,选择适宜的教槽料。这项工作非常关键,它对小猪肠胃功能的发育以及日后采食饲料的能力至关重要。
许多仔猪断奶后会出现日增重下降,消瘦甚至成为僵猪的现象。这并不是“断奶”本身导致了小猪发育不正常,而是环境变化、饲料营养和疾病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三个原因,并给出一些改善方法。
一、环境因素
断乳后,小猪的生活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从依附于母猪的生活变为独立生活。这些环境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如烦躁不安、食欲不振,进而导致生长发育迟缓。
因此,做好环境过渡是养好断奶仔猪的重要措施之一。我们可以将母猪移开,让仔猪原圈饲养,减少环境应激。此外,按窝分群,隔离体质较弱的仔猪,也能有效避免大欺负小的情况。
二、饲料营养因素
从液态乳汁到固态饲料,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由于饲养过程中的精细化操作不够和饲料消化率不足,常常会造成断奶后食物中干物质的比重骤增,严重破坏了小猪的生活规律。
因此,我们可以为断奶后的小猪提供液态饲料,既可以提供乳汁样的干物质浓度,又可以克服断乳仔猪暂时无法区分饮水和采食所引发的问题,进而提高小猪的采食量。
三、疾病因素
断乳仔猪的腹泻一般在断奶后的3至10天发生,表现为粥样或水样的腹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 断奶后,母源的IgG和IgA抗体逐渐消退,小猪自身产生抗体的T细胞群仍未发育完善,导致小猪的抵抗力下降。
- 断奶后,仔猪的小肠绒毛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这往往与断乳过渡期饲料的摄入有很大关系。
- 断奶仔猪因母源抗体下降,机体免疫系统如淋巴结、脾脏等免疫器官感染PCV2、PRRSV等病毒,机体免疫调节能力下降,免疫系统紊乱,免疫抑制等造成细菌如副猪嗜血杆菌、鼻支原体、肺炎支原体、波氏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疥螨等细菌和寄生虫感染肺脏及全身脏器。
怎么办?
一、加强细节管理:
- 断奶前做好哺乳仔猪的教槽工作,减少营养应激。
- 断奶后留原栏多养一周,换料时逐步过渡,减少环境应激。
- 阉割或疫苗免疫尽量避开断奶这段时间。
- 为仔猪提供一个清洁、干燥、温暖、空气新鲜的生长环境。
- 对母猪进行病毒净化和健康调理。
- 加强哺乳期仔猪护理,减少弱仔,提高断奶重。
二、科学有效的保健预防方案:
- 小猪出生口服生命源口服液,一头2毫升,一天一次,连用两天。
- 补料的时候开始添加宝宝乐、速补拌料,连续喂至断奶。
断奶仔猪的腹泻和消瘦问题,需要我们从环境、饲料营养和疾病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防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帮助小猪顺利度过断奶期,健康成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