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养殖

规范消毒预防疫病,紧急消毒应对突发

在养殖行业中,环境卫生消毒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这不仅关系到动物的健康,更关乎人类的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好消毒工作,以及如何应对突发情况。

规范消毒预防疫病,紧急消毒应对突发

一、日常管理

1. 紫外线灯的使用

在场区入口和生产区入口设置紫外线灯,保持24小时不间断亮灯。紫外线灯管一般每45天更换1次。紫外线对人体有伤害,有条件的猪场可以选用臭氧发生器或消毒风机。

2. 增加消毒次数

重点防疫期内,适当增加带猪消毒时的消毒次数和药液用量。当猪群出现死亡增高或存栏密度较大时,有必要适当提高带猪消毒时的药液用量和药液浓度。

3. 清理环境卫生

对于无法空舍的妊娠舍和配种舍等,应至少每半年彻底清理1次舍内整体的环境卫生,包括屋顶灰尘、蜘蛛网、门窗等平时不易清扫的地方。

4. 定期清洁加药饮水系统

当空舍内安装有独立的加药饮水系统时,必须定期对此系统进行清洁和消毒工作。

消毒对象 消毒方法 消毒频率
猪舍 2%~3%烧碱水消毒 空栏时,每周1次
猪体表 0.1%过氧乙酸、0.5%强力消毒灵溶液、0.015%百毒杀溶液喷雾 每周1~2次
工作人员 紫外灯消毒5分钟,更换工作衣帽 每次进入生产区前

二、日常消毒

1. 脚踏消毒槽

脚踏消毒槽至少深15厘米,内置2%~3%的烧碱水,消毒液深度大于3厘米。药液3~4天更换1次,换液时必先将槽池洗净再换装消毒液。进入猪场者脚踏消毒液时间至少15秒。

2. 车辆入口消毒池

车辆入口消毒池池长至少为轮胎周长的1.5倍,池宽与猪场入口相同,池内药液高度不小于15厘米。同时,配置低压消毒器械,对进场车辆喷雾消毒。

3. 工作人员消毒

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前,必须在消毒间经紫外灯消毒5分钟,并更换工作衣帽。有条件的猪场可以先淋浴、更衣后进入生产区。外来参观者也同样必须按这个程序进行。

4. 物品消毒

进入场区的所有物品,要根据物品特点选择使用消毒形式进行消毒处理。如紫外灯照射30~60分钟,消毒药液喷雾、浸泡等。

三、疫病发生时紧急消毒

1. 猪舍空圈消毒

猪舍空圈后先用3%烧碱水充分消毒后,放干,再用次氯酸钠100倍液消毒。对器械、衣物、废弃物,可焚烧的尽可能烧毁,也可用3%烧碱水浸泡24小时后丢弃。

2. 运动场、放牧场消毒

每批猪出圈后,地面洒生石灰1公斤/平方米,1周后洗刷、清理,待疫情稳定后再进猪。

规范消毒预防疫病,紧急消毒应对突发

3. 堆肥尿沟、尿池消毒

可以洒生石灰或2%~3%烧碱水。粪便可用发酵池法或堆积法进行消毒,或用5%氨水喷洒;污水可用含有效氯25%的漂白粉消毒。

4. 死猪处理

最好焚烧或深埋。深埋时坑深1米以上,尸体先浸消毒水,掩埋时要厚洒生石灰。运尸器材最好焚烧,如还要使用,则可用次氯酸钠200倍液浸泡至少12小时。运尸车辆用0.5%~1%烧碱水喷雾。

四、规范药物的选择和使用

1. 选择适合的消毒药品

消毒药品种类很多,选择时考虑猪场的常见疫病种类、流行情况和消毒对象、消毒设备、猪场条件等,选择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2种或2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消毒药物。

2. 了解消毒剂特性

使用前应充分了解消毒剂的特性,提前订好消毒计划,结合季节、天气,充分考虑适用对象、场合。

3. 单独使用消毒剂

不混合使用不同消毒药。混合使用只会使消毒效果降低,若需要用数种,则单独使用数日再使用另一种消毒剂。

4. 完整的防疫措施

消毒不是万能,完整的防疫措施必须配合卫生管理、免疫及药物防治,才能控制疾病发生。

养殖环境卫生消毒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做好日常管理和紧急应对,才能确保动物健康和人类食品安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199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