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养殖

猪场防非消毒需避误区,科学消毒是关键

众所周知,消毒是切断病毒传播途径的重要工作之一。特别是非洲猪瘟以来,猪场对于消毒工作的重视程度空前。然而,尽管大家重视消毒了,但猪场在消毒方面仍存在很多误区。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些误区,帮助您正确进行消毒,确保猪场健康。

猪场防非消毒需避误区,科学消毒是关键

消毒池:门面工程还是实用工具?

为了防控非洲猪瘟,多数猪场都会在门前加装消毒池。消毒池的作用是为了给进出猪场的车辆轮子进行消毒。研究发现,进出猪场人员的鞋底和车辆的轮子携带病毒的可能性明显高于车辆的其他部位和人员的身上,所以猪场门前设置消毒池是非常必要的。

但问题是,多数猪场消毒池中的消毒液是常年不更换,消毒池中常用的消毒液是火碱,火碱的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钠,其可以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导致氢氧化钠失效,也就使得火碱失去了消毒作用。正常情况下,消毒池中的消毒液至少要一周更换一次,如果使用频率高的话建议两天更换一次。

此外,消毒池中的火碱浓度要达到2%才能发挥最佳消毒效果,因消毒池中的水比较多,多数猪场的浓度都未能达到2%。北方冬天温度很低的情况下消毒液会很快结冰失去消毒效果,这时候进出猪场的车辆最好采取烘干消毒的方式。

带猪消毒:保护神还是隐形杀手?

带猪消毒也是猪场经常采用的消毒方式。带猪消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猪群接触到的地方的洁净程度。但在非洲猪瘟发生之初,有专家甚至建议猪场一周两次带猪消毒,甚至有的猪场将带猪消毒当成猪场的保护神,不断加大带猪消毒的频次。

猪场防非消毒需避误区,科学消毒是关键

然而,带猪消毒会严重破坏呼吸道免疫屏障,反而加大了非瘟感染的概率。我认为只要做好外来人员、车辆的消毒工作,带猪消毒工作完全可以不用开展。

消毒:万无一失还是百密一疏?

部分猪场负责人认为,消毒是防控非瘟的全部,做了各种消毒工作后,猪场就能成功防控住非瘟。但实际情况是,不少猪场已经将消毒工作做到了极致,任何进出猪场的人员、车辆、物品都要经过检测和消毒,确定为阴性才可以进场,可最终还是未能躲过非瘟的侵袭。

消毒确实是防控非瘟的一环,但并非全部。防控传染病离不开清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动物三个方面。消毒仅仅是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消毒和提高健康度双管齐下才是防控非瘟最有效的措施。

常见消毒误区一览表

误区 正确做法
消毒液常年不更换 至少一周更换一次,北方冬天注意防冻
过度依赖带猪消毒 做好外来人员、车辆的消毒工作,减少带猪消毒
认为消毒是防控非瘟的全部 消毒是防控非瘟的一环,同时注意保护易感动物

猪场消毒工作至关重要,但一定要避开误区,科学消毒。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猪场健康,减少非洲猪瘟等疾病的传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197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