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养殖

科学规划猪场胎次比例,优化养殖效益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的猪场效益高,而有的猪场却总是亏损?其实,这其中有一个关键因素——胎次比例。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科学规划猪场胎次比例,让养殖效益翻倍增长。

科学规划猪场胎次比例,优化养殖效益

胎次比例的重要性

母猪的胎次,简单来说,就是母猪生产过的胎数。你可能觉得这没什么,但其实,胎次比例对猪场的效益影响可大了。想象一下,一个猪场全是低胎次母猪,免疫水平低,容易生病,那还养什么猪啊?所以,合理的胎次比例是猪场稳定发展的基石。

胎次比例的规划

那么,如何规划胎次比例呢?我们要明确一个原则:后备母猪到高胎次母猪的比例应该是逐级降低的。具体来说,P2~P6的比例应在70%左右,高胎次的母猪不应超过10%。

胎次 比例
P2~P6 70%
高胎次 10%

此外,种群的年更新率也很关键。对于父母代的猪场,年更新率应在35%~45%之间;而祖代场,更新率应该更高。

淘汰高胎次母猪

以目前国内的养殖水平和生猪价格趋势来看,8胎以上的母猪应当淘汰。因为母猪生产效率最高的胎次是3~5胎。高胎次母猪虽然产仔数高,但产活仔数会降低,而且带仔能力比低胎次的母猪差。

科学规划猪场胎次比例,优化养殖效益

后备猪入群模式

后备母猪在引进猪场后, 要经历一段时间的隔离检疫,这是在驯化之前要进行的“冷却”工作。检疫合格的后备猪进入驯化阶段,主要是适应猪场的养殖环境,并让后备猪尽快成熟,以便并群投入生产。

后备猪的入群一般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猪场有专门的P0~P1线,后备母猪在入群之后和头胎母猪在一起,而与经产母猪分开。当头胎母猪断奶之后再转移到经产母猪栏与经产母猪混养。第二种是国内猪场普遍采用的,后备猪在驯化完成后,直接并入经产母猪群。

科学规划猪场胎次比例,优化养殖效益,是每个猪场管理者都应该关注的问题。通过合理的胎次比例规划,我们可以提高猪场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让猪场效益翻倍增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197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