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低迷,智能化养猪能否登峰造极
哎,说到养猪,这可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最近猪价低迷,让不少养猪户心头一紧,咱们得聊聊这智能化养猪,看看能不能在这低迷的行情中找到一线希望。
时间 | 猪价走势 | 市场分析 |
---|---|---|
8月中旬至今 | 持续低迷 | 养猪户恐慌性出栏,规模调整 |
2021年初 | 大幅下挫 | 生猪出栏盈利下降,养殖成本上升 |
2022年展望 | 能否翻身 | 母猪存栏持续减少,市场供需矛盾 |
咱们先来回顾一下,自从8月中旬以来,猪价就持续低迷,这让不少养猪户开始恐慌性出栏,规模也适时调整出栏策略,生猪产能有所减少,为未来市场减轻了一定的供应压力。可即便如此,生猪养殖户们的心情依旧沉重,因为当前猪价概况不容乐观,整体市场表现低迷,让人倍感失落。
不过,猪价控制不了,养猪的长期生产成本却有望通过智慧化升级得到控制。生猪养殖业已开始自发向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转型。所以即便目前猪价依旧在低位震荡,但并未阻止用“数”养猪的热潮。
说到这,我就想起以前在农村生活的日子,那时候养猪都是靠经验,现在想想,真是有点不可思议。如今,科技的发展让养猪变得如此智能化,真是让人感叹不已。
那么,下半年猪价能否起飞,关键还要看全国性疫情传播情况,南方是否防得住很关键。不过,大家都知道,“一年高,一年平,一年低”是猪市的规律,猪价低迷的时候,是对养猪人心理抗压能力的检验,方寸不乱,稳住心神,方能头脑清醒,正确决策。
2021年猪价低迷,现在养猪还能赚钱吗?每头猪的成本价是多少?这些问题,都是养猪户们关心的话题。不过,现在养猪户们的卖猪时间确实不多了!去年,上半年的猪价低迷期,下半年的非洲猪瘟疫情冲击,中间还夹杂着饲料上涨潮,环保禁养回头看的影响,国内的生猪产能确实是下降了!可是,在临近年关之际,前有南方的腊肉生产,现有春节备货工作利好,国内的猪价就是……
如今,年末岁尾,养猪盈利堪忧,展望2022年,养猪能否“咸鱼翻身”?据官方数据显示,截止到11月末,国内母猪存栏达到了4296万头,虽然,呈现持续减量……
养猪户亡羊补牢的措施之一就是在猪价下跌时品质优势更凸显,等猪价转好时赚上一笔。选用性价比高的饲料,降低造肉成本,是养猪户们的一致选择。饲料支出占养殖成本的70%-75%以上,在市场低迷、猪价不好的时候,饲料价格往往对成本起决定作用,降低饲料成本是养户的趋向,但随着下降的是配方营养水平,因此,不能靠降低饲料支出来……要想使猪的质量有所提高,就只有不断优化,养猪的生产效益才会提高。
市场供求矛盾大,猪价仍在持续低迷,养猪场户正经受考验。猪价近期低,养猪户受不了,猪价前期高,消费者情向以堪,市场经济嘛。
肥猪提前出栏是猪价下跌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要分析此轮猪价下跌的本质。年前养猪产业大量扩张,集团猪场持续发力,确实积攒了很大一部分生猪,供给春节猪肉供应,过完年后猪肉消费下降确实是一方面。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从2月份到3月份,这两个月肥猪出栏量急剧增加,并不像正常出栏,大家如果去山东、河南、河北等地走一走,就会发现这个现象。
端正心态才是关键。大家都知道,“一年高,一年平,一年低”是猪市的规律,猪价低迷的时候,是对养猪人心理抗压能力的检验,方寸不乱,稳住心神,方能头脑清醒,正确决策。要知道,每次猪价下行,都会淘汰一批养猪人,同时也会催生一批新的养猪人。所以说,猪价低迷同时也是养猪人的一次战机,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11月份,猪价窄幅上涨9.8%,而12月份,猪价横盘下挫,猪价降幅达到了9.35%!年内生猪价格大跌53.4%,而对于饲料原材料方面,年内玉米价格高位横盘,均价上涨5.6%左右,而豆粕方面,年内豆粕价格上涨2.16%,饲料成本高位横盘,进入12月份,由于年底规模化猪企出栏放量,市场消费积极性偏弱。
猪价环比上涨高达41.8%,11月份,猪价窄幅上涨9.8%,而12月份,猪价横盘下挫,猪价降幅达到了9.35%!年内生猪价格大跌53.4%,而对于饲料原材料方面,年内玉米价格高位横盘,均价上涨5.6%左右,而豆粕方面,年内豆粕价格上涨2.16%,饲料成本高位横盘,进入12月份,由于年底规模化猪企出栏放量,
如今正是上市公司2021年业绩密集发布的时期,在猪价还在探底的背景下,生猪养殖行业内充斥着“心塞”,“首亏”和“预减”正笼罩在行业上空。
统计13家A股上市猪企业绩预报发现,2021年,13家猪企累计亏损超400亿元,其中正邦科技预计亏损近200亿元,亏损额占据了上市猪企近一半。仅5家企业实现盈利,分别是牧原股份、京基智农、巨星农牧、神农股份和东瑞股份。各家企业在财报中不约而同地解释:报告期内,饲料原料价格连续上涨,生猪价格大幅下跌,影响收益。
来源:亿邦动力
价高伤民,价贱伤农,过山车一般刺激的价格波动,让全行业都在重新思考农牧业的集约化、数字化问题。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表示,应对猪价剧烈波动,长期的解决之道在于产业转型升级。
“智造猪场是传统猪业转型升级的新征程。提升智慧养猪水平和总体生产效率,把我国养猪业的成本降低,效益提高,这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华中农业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青平曾在2021中国规模猪场智造论坛上表示。
猪价控制不了,养猪的长期生产成本却有望通过智慧化升级得到控制。所以即便目前猪价依旧在低位震荡,但并未阻止用“数”养猪的热潮。不少科技大厂已悄悄布局,“养猪”俨然成为新战场,同时智慧养猪也成为传统猪企降低成本、提高养殖效率的重点投入方向。
从“巨富”到“巨亏”
养一头猪能纯赚上千元仿佛还在昨天。对很多生猪养殖企业来说,从“巨富”到“巨亏”仅仅是短短一年中发生的事。
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生猪价格一直处于每公斤20元至36元的高位,且多数情况处于每公斤30元以上的水平,最高价格甚至每公斤超过40元。据央视财经,自繁自养模式下,每公斤生猪的成本一般在12-20元左右。按照一头标准肥猪110公斤计算,2020年一头猪最多能赚2000多元,年出栏几百头的中小规模养殖户就能轻松赚到成百上千万。龙头猪企更是赚的盆满钵满,以我国最大的上市猪企牧原股份为例,2020年,牧原实现净利润303.75亿元,同比增长379.37%。
然而价格高的有多离谱,跌得就有多惨。2021年2月猪价开始从高位跌落,当时很多人不以为意,反而加速扩大规模加大产能。巨大的利润就像诱人又危险的蛋糕,连房地产老板、煤矿老板都坐不住,想养猪了。
只是没人预料到高价仅仅维持一年多,生猪养殖业就将一片哀嚎。2021年6月底跌至谷底至今,猪价一直在低位震荡,并常常低于成本线。2021年牧原股份业绩预告显示,预计利润为70.00亿元-85.00亿元,虽未亏损,但比起前一年300多亿的利润缩水了3倍。
其实,猪价随季节波动本是受供需影响的正常现象。由于生猪供需存在季节性变化,加上仔猪养到肥猪有半年之久,生猪供给没办法快速根据即时价格进行调整,猪价最终呈现周期性波动状态。赚一年平一年亏一年,似乎已成为行业惯例。事实上,这次也是二十年内国内经历的第五次猪周期。
来源:国海证券
但不一样的是,非洲猪瘟和新冠疫情叠加,导致本次猪价涨跌幅度之剧烈,时间间隔之短,前所未有,打破过往猪周期的规律。由此非瘟前后的2018年至今被誉为超级猪周期。
现在回头看,超级猪周期似乎未给投机者留下机会。如果是冲着2021年春节前的高价才匆匆入局建厂养猪,那一定亏得很惨。满怀信心高价买入仔猪,却未等小猪长大,猪场产能还没释放完,猪价就已经调头直下,最后养的越多亏的也就越多。
大厂竞“猪”,不只为盈利
似乎是同时,在本轮超级猪周期初启猪价上行时,科技大厂中也掀起一股智慧“养猪”的浪潮。为什么科技大厂也要跨界“养猪”?比起赚钱,大厂们投身“养猪”,实际上更看重的是在生猪产业实现技术落地和应用推广。
生猪产业的确前景广阔。我国是全球第一大生猪生产国及猪肉消费国,生猪出栏量及猪肉消费量占全球的比重均在50%以上。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生猪出栏量在6.7亿头左右,市值超万亿。
同时我国生猪产业目前行业集中度不高,以中小规模户为主,呈现“大行业、小公司”的特点。根据国联证券分析,我国生猪养殖上市公司CR13约为13.26%,近似完全竞争格局。参照美国,头部猪企Smithfield市占率已达15%,相比之下,2020年我国头部猪企牧原股份市占率仅为3.85%。
另外,传统生猪养殖业面临的转型压力也是新的机会点。从生产上看,传统粗放式的养殖方式,已经逐渐不能满足新的行业需求;专业“猪倌”人力不足,年轻人不愿养猪,饲养员越来越少,人工成本逐年上升。从管理上看,养殖技术存在很大的主观性,生产数据获取难,人工记录不准确,难以客观收集和实时监控,企业对大数据管理分析能力和方法的需求逐年上升。
由此,生猪养殖业已开始自发向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转型。科技公司们正是看到了这个机会,与行业需求一拍即合。
2018年前后,京东、阿里和百度相继入场,凭借手中技术赋能传统猪企。2021年,华为推出5G智慧养猪方案。如今已有华为、网易、阿里、京东、百度等科技大厂跨界养猪。不过除网易是真的建厂当“猪倌”,采取 “自建自繁自养”的重资产养猪模式,华为、京东、阿里等则是更多地通过5G、AI、云等技术对传统养殖模式进行改造,与猪企合作为其提供智慧设备和解决方案,并不是自己去养。
京东智能养猪解决方案
如京东农牧自主研发并推出集成“AI神农大脑”+“IoT 神农物联网设备”+“SaaS 神农系统”三大模块的智能养殖解决方案。利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对生猪进行面部识别和建立档案,实现养猪生产环节“无线、无监督、无干扰、无接触”的智能化管理模式来帮助猪企有效降低成本,有效控制疫病的蔓延,提高生产效益。
京东农牧称这套智能养殖方案可以将生猪出栏时间缩短5-8天,将每头猪的饲养成本降低80元。
图为阿里云与德康合作的AI示范猪场刷墙广告
与京东类似,阿里云的ET大脑已被应用在从小猪出生到长大的全过程。2018年,阿里云与农业产业化国家龙头企业四川特驱集团、德康集团达成合作,目标通过针对性训练研发ET大脑,全面实现AI养猪。
每一头猪从小猪BB开始就打上了数字ID标签,围绕数字ID建立起包括品种、天龄、体重、进食情况、运动频次、轨迹、免疫情况等资料在内的数据档案。而饲养员再也不用花费大量的时间,通过手写和Excel表格来汇总资料。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还能把生猪运动、进食、轨迹数据传入阿里云ET大脑进行分析,检测、判断出猪处于正常、疾病,还是发情状态,并做出决策预警。
阿里AI养猪解决方案总体架构
阿里云称智慧技术能帮母猪年生产能力提升3头,死淘率降低3%左右,而收益能增高10%以上。
非瘟后,传统猪企智能化进程加速
科技大厂跨界当“猪倌”也刺激着越来越多的传统猪企积极探索智能化升级。唐人神公开表态称智慧猪场管理平台正在有序推进,公司正全面推动智能化养猪;正邦科技和新希望也陆续对外表态,智能化、自动化养猪将是大势所趋……
事实上,非瘟让传统猪企原先就存在的需求更迫切了。不少猪企希望通过智能化转型解决养殖和管理成本上涨问题。
当前,业内普遍认为,生猪和猪肉生产供应相对宽松这个基本面没有改变,这意味着接下来一段时间猪肉供给有充分保障,也就是说本轮猪周期的拐点还没有真正到来。对养猪业来说,控制不了猪价,但可以控制养猪成本。压力之下,低成本的养猪能力成了猪企的核心竞争力。
细说起来,不同的养殖模式生产成本差异巨大,规模养殖场不同于散户,自繁自养不同于外购仔猪和“企业+农户”等轻资产模式。按朱增勇分析,一般来说,自繁自养的养殖成本要低于其它模式。
对比非瘟爆发之前,各大上市猪企养殖成本已有比较明显的上升,目前的养猪“一哥”牧原,2022年1、2月份生猪养殖完全成本在16元/kg左右,而非瘟前这个数字仅为11.5-11.8元/kg。
成本上涨综合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饲料原料价格的大幅上涨;二是非瘟疫病防控成本提高,包括人工、用药、生物安全防控等;三是企业扩张,管理水平、人员能力未能完全匹配发展速度。
在这些因素中,人工成本和疫病防控成本与非瘟爆发有着更直接的关系。由于非瘟传染性极强,传猪不传人,场区工作人员和外来人员的鞋、靴及衣物等都可传播非洲猪瘟病毒。且由于目前未有广泛应用的非瘟的特效药和疫苗,生猪养殖只能靠提高消杀、增加隔离措施、人工成本和提高环境卫生来防治疫病。
由此,养殖管理有关的智能设备和无人化智慧猪场便显得优势明显,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作为“一哥”,牧原延续了自己养猪时自繁自养的行事风格——凡事自己来,在智能化方面走的是完全自主研发的道路。牧原利用自有研发团队,将大数据、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产业相结合,搭建了覆盖全产业链环节的智能化数字平台。
牧原自主研发的轨道巡检机器和板下推粪机器
智能巡检机器、板下清粪机器、地面巡检机器……在牧原的智能猪舍里,一头猪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有30多款智能养猪机器为其服务,覆盖了生猪的养殖、屠宰、饲料和智慧养殖、无害化等全流程。
“无人化设备的应用,能减少人与猪直接接触,降低疫病传播风险,为猪群提供清洁生长环境,提高猪群健康水平。智能环控、养猪机器人等智能系统与装备的投入,帮我们提升了劳动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 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牧原智能猪舍示意图
据了解,牧原智能装备产业园项目目前已完成20000㎡总装中心的投入使用,涵盖生产组装、设备测试等业务范围,建设了自动化测试生产线、完善的实验测试设备;同时2000㎡无尘车间已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引进国际先进的SMT生产设备进行PCB控制模块的生产,实现智能装备研发和关键部件自主生产。目前,牧原集团从精准饲喂到粪污处理的全流程智能机器,累计服务猪群规模超6000万头。
一切自己来的重资产模式只属于资金雄厚的大公司,SaaS模式让更多中等规模养殖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