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瘟冲击下,规模养殖场亏损加剧
9月23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这份方案无疑为我国生猪养殖业敲响了警钟。在非洲猪瘟的冲击下,规模养殖场亏损加剧,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困境与挑战?让我们一起探讨。
规模养殖场:辉煌与困境并存
近年来,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大型养殖场成为行业的主力军。然而,在非瘟的冲击下,这些规模养殖场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阶段 | 特征 |
---|---|
20世纪70-80年代 | 养殖场数量急剧减少 |
20世纪90年代 | 养殖场规模化发展 |
21世纪至今 | 非瘟冲击,规模养殖场亏损加剧 |
非瘟防控:持久战与查缺补漏
非瘟防控是一场持久战,不仅需要强化一线员工的激励,将防控体系长期坚持下去,还需要通过改进养殖场设计、加强信息化、智能化设备的应用等措施实现查缺补漏。
“南猪北养”趋势的暂缓,产销分离模式不利于疫情防控,甚至将加剧疫情的扩散。另一方面,自繁自养的大规模养殖场需要适度降低自己一体化养殖场规模,降低人流物流,以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规模养殖场亏损加剧,出路何在?
自从国内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之后,关于规模化猪场还是散养户更适合当下养殖环境的讨论不绝于耳。正邦科技并非第一家因非洲猪瘟疫情而亏损的规模化猪场。
取消生猪交易市场,使得小规模养殖场户的销售受阻,比规模场的售价普遍偏低0.6~0.9元/千克,养殖效益明显下降,已经开始亏损。
规模养殖场出栏占比首次打破格局,占比达到了53.8%,而且这一状况还在加剧,预测明年占比能达到6成左右,散养户出栏占比仅占4成。
规模养殖场如何应对亏损?
规模养殖场因固定资产投入较大,人工较多,存出栏量需要保持相对稳定,又要关注市场信息,及时调整存出栏量,既要避免大起大落和高风险,又要实现资产利用最大化。
散养户投资少,土地、人力、技术等要求低,进入、撤出门槛较低:生猪价格上涨、有利可图时,一哄而上,迅速抬升存出栏总量;价格下跌、亏损较重时,如鸟兽散,存出栏量迅速下滑。
非洲猪瘟冲击下的生猪价格分析及后市预测
据行业内预计,目前,十万只蛋鸡的养殖场,一天亏损达到1.5万~2万元。再加上有些地方采取“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养殖密度高、规模大,对饲料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养殖成本。
最近,规模化养殖这一热词频频出现在各大养猪行业媒体,吸引着广大养殖者的眼球,但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大规模养殖在此起彼伏的生猪价格战中究竟有没有赢得市场,一直无人问津的小规模养殖在强大的市场面前又是怎样一种生存方式?
非瘟冲击下,规模养殖场亏损加剧,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养殖户们需要积极应对,调整养殖策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