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养殖

非洲猪瘟时代,科学免疫策略助力猪群免疫重构

保育时期作为生猪养殖过程中较为特殊的一段时期,同时非洲猪瘟在我国近两年不断肆虐,因此必须通过多方面综合考虑,采取各种有效的防控策略,才...

非洲猪瘟时代,科学免疫策略助力猪群免疫重构

其中,赖志专家关于抗原抗体在非洲猪瘟生物安全防控中的应用的讲座,为养猪从业者及饲料加工从业者带来了极具价值的专业知识与前沿技术,对提...

为进一步抓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根据《洮南市2023年动物防疫工作实施方案》要求,洮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春季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时期,除做好生物安全外,选用优秀的猪瘟疫苗免疫猪群极为关键。但是,现实中的生物安全极难做到万无一失,在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下,猪场仍然处于非洲猪瘟的威胁之中,猪群仍有接触非洲猪瘟的机会。强毒感染无免疫力的猪通常表现典型急性猪瘟的症状,包括猪群挤堆、高热,呈稽留热,皮肤表面有散在出血点或出血斑,耳尖末梢发绀;剖检见广泛的内在性出血。

非洲猪瘟病毒对所有猪群易感,但对不同体质猪群,表现出感染力差别:在虚弱和体质较差的野猪身上,表现出更高的易感性,因此提高猪群体质,强化猪群...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州实验室、广州恩宝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在腺病毒载体非洲猪瘟疫苗研制及免疫策略...

猪瘟症状 描述
猪群挤堆 猪群聚集在一起,表现出不安
高热 体温升高,可达40-42℃
稽留热 体温持续升高,不降低
皮肤表面出血点或出血斑 皮肤表面出现散在的出血点或出血斑
耳尖末梢发绀 耳朵尖端的皮肤发紫
剖检见广泛的内在性出血 解剖猪体时,发现内部器官广泛出血

后非洲猪瘟时代,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猪场迅速崛起,批次化生产作为一种兼具安全和高效的养殖技术已经广泛地被国内的养殖业所接受,在猪场...

利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及间接免疫荧光法对重组杆状病毒的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张寅寅李智晟王晨晓倪洁刘静宜陈鸿军孙耀贵开通知网号:本研究将非洲猪瘟病毒E199L-CP204L-E183L串联序列,克隆到pFastBac1中,获得重组质粒pFastBac-CMV-EGFP-P2A-E199L-CP204L-E183L-HA,将其转化至DH10Bac感受态细胞中,经抗性、蓝白斑筛选及PCR鉴定,获得重组杆粒。将重组杆粒转染sf9细胞,细胞出现明显病变后进...

该研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16批特别资助、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4批面上项目和农业部生猪...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家猪和野猪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烈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该病也是我国重点防范的一类动物疫病。其特征是发病过程短,最急性和急性感染死亡率高达100%,临床表现为发热,心跳加快,呼吸困难,部分咳嗽,眼、鼻有浆液性或黏液性脓性分泌物,皮肤发绀,淋巴结、肾、胃肠黏膜明显出血,非洲猪瘟临床症状与猪瘟症状相似。自2018年8月传入我国以来,非洲猪瘟给我国养猪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成为我国养猪业的头号大敌。进入后非瘟时代,尽管面临“老病不除,又添新病”的困境,非洲猪瘟,蓝耳病,流行性腹泻依然是危害我国养猪业最大的病毒性疾病。在疫病和低迷行情的双重挑战下,增效降本是当下猪场的生存之道。经过近几年的实践与疫病的教育,猪场基本建立完善了生物安全体系,极大的降低疫病的传播风险和流行程度,也为猪场科学进行免疫程序的优化及免疫减负奠定了基础。新的形势下,如何科学免疫减负,重构猪群免疫力是后非瘟时代养猪生产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疫病净化从源头消灭了传染源,对疫病的防控至关重要。《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强调完善种猪生物安全体系,完善准入管理,将非洲猪瘟、口蹄疫、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伪狂犬病等主要疫病监测结果作为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种公猪站、战略种源基地遴选和核验的考核标准。非洲猪瘟和蓝耳病要实现净化,即不免疫无疫。猪口蹄疫、猪瘟、猪伪狂犬病的目标是免疫无疫。围绕这些目标,猪场应根据本场疫病监测结果及考虑地方流行性疾病,明确场内病原谱及疫病流行特点,调整优化免疫程序,制定符合自身的免疫新策略,重构猪群免疫力。

1.组合免疫,科学减负

口蹄疫、猪瘟、猪伪狂犬病是目前猪场必须免疫的疫苗。常规的免疫程序:种猪年普免3次,单独免疫三个疫苗,每头要免疫9次/年。有研究表明,与单针免疫相比,“口蹄疫+猪瘟+伪狂犬病”组合免疫方式并没有增加副反应的发生,同时组合免疫组产生的伪狂犬病 gB 抗体极显著高于单针免疫组。推测可能是该联苗共同刺激动物的免疫器官后有提高免疫应答的作用,口蹄疫疫苗的油佐剂兼具抗原缓慢释放的同时有促进免疫增强的作用。目前,该组合免疫方式逐渐被养猪生产认可和接受。种猪的免疫次数由原来的9次/年下降到3次/年,减少了种猪的免疫次数,有效减少免疫应激导致的生产问题;同时减少人猪接触的次数,降低针头和人员传播疾病的风险,减少工人劳动强度,提高养殖效益,从而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

2.选择匹配的高效疫苗进行免疫

病毒性腹泻是威胁养猪生产的重大疾病,其中以猪流行性腹泻为主,以哺乳仔猪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为特征。目前PED的优势流行毒株为GⅡa亚型,现有的疫苗为GI或GⅡb亚型,对GⅡa型毒株感染有一定的交叉保护作用,但效果不尽人意。除PED外,病毒性腹泻的病因还可能是轮状病毒、丁型冠状病毒等多种病原所致,尤其是轮状病毒。自2018年开始,猪轮状病毒的阳性检出率逐渐上升。目前优势的流行毒株主要为G9亚型、G4亚型和G5亚型,但是现有的疫苗只有G5型。猪场在选择病毒性腹泻疫苗时一定要选择与本场病原匹配的疫苗。如果爆发的病毒性腹泻只检出PED,就不需要考虑其他的病因;如果同时检出PED+PoRV,那就要选择含有PoRV的多联多价的腹泻疫苗。值得注意的是,尽管PED毒株变异较快,但是只有一个血清型,不同毒株之间依然有交叉保护,较高的多克隆抗体依然能完全中和变异的毒株,所以一定要选择能产生较高中和抗体的高效PED疫苗进行免疫。

3.选择性免疫细菌类疾病

猪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大肠杆菌,猪丹毒,胞内劳森菌,魏氏梭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产毒多杀性巴氏杆菌为常见的细菌类疾病。通过良好的饲养管理和蓝耳病的有效控制,即可有效预防猪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大肠杆菌等条件性致病菌。猪丹毒常常表现为地方流行性疾病,高温高湿季节多发,特别是急性型猪丹毒,最为常见,以突然爆发、急性经过和高死亡为特征,病死率可达80%以上,症状与非洲猪瘟相似,可以在春夏高发季节选择性免疫,可考虑在猪瘟二免的时候用猪三联进行免疫。功能性添加剂可有效预防回肠炎,魏氏梭菌的发生,比如丁酸梭菌等益生菌的应用。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或产毒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猪的一种呼吸道疾病,特征为颜面部变形,鼻部歪斜,感染猪生长迟缓,料肉比提高,是严重影响生产效益的疾病,猪场可根据场内实际情况选择疫苗进行预防。

非洲猪瘟时代,科学免疫策略助力猪群免疫重构

4.根据疫病的感染压力调整免疫程序

猪圆环病毒病是由猪圆环病毒 2 型所引起的猪圆环病毒病及圆环病毒相关疾病。PCV2 侵入机体后攻击猪的免疫系统,引起 B 淋巴细胞凋亡,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从而导致继发感染其他致病性病原体或混合感染,给世界养猪业带来巨大的损失。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是对 PCV2 感染导致的疾病的最早认识。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在加拿大发现 5-12 周的仔猪临床出现皮肤苍白、被毛粗乱、渐进性消瘦、黄疸等症状,病理变化最主要的特征为淋巴结肿大,统称为 PMWS。随后该病在世界范围内相继报道,随着疾病的发展和认识的加深,为更好地体现疾病的关联性,现已经用 PCV2 系统性疾病 替代 PMWS。除了 PCV2 系统性疾病,临床病理学发现,PCV2 还能引起一系列疾病,如肠道疾病、肺部疾病、亚临床感染、皮炎肾病综合征、繁殖障碍。自2010 年猪圆环病毒 2 型疫苗在国内上市以来,疫苗免疫成为防治猪圆环病毒病的主要手段。疫苗的应用有效改善了种猪和仔猪的生产成绩。由于母猪普遍免疫了疫苗,母源抗体的保护使得临床上PMWS的现象大为减少。相关检测数据提示PCV2病毒在育肥猪中检出率最高,常见的症状包括体表苍白,渐进性消瘦、腹泻、呼吸困难,病死猪剖检可见弥漫性间质性肺炎的病理特征,说明由于免疫的压力,圆环的感染压力后移到育肥期,而不是保育期。但目前仔猪的圆环首次免疫几乎都在14日龄或产房完成,由于母源抗体的干扰作用,一次免疫不足以保护到育肥出栏,建议推迟仔猪的圆环首免时间或育肥期加强免疫,减少PCV2病毒感染导致的育肥损失。

5. 新技术的应用

无针注射器是一种不需要通过针头实施给药的新型注射器,将药物以注射流的形式喷射出去,穿透皮肤形成超微细射流,持续射流的停滞压力使药液在孔洞末端以近似球状的形式向孔洞四周扩散,从而实现皮下或肌肉注射。与传统的针头注射器相比,无针注射可以阻断病原微生物交叉感染、有效防止胴体损伤和针头断裂等风险的发生,从而避免注射针折断留在动物体内造成食品安全事故、减少动物创伤疼痛,符合动物福利要求、提高肉品质等。此外,无针注射器可以有效提高免疫效率,降低技术员的劳动强度,实现人猪友好的期望。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面临非洲猪瘟和低迷行情的双重挑战,重构猪群免疫力,确保猪场的稳定生产;向优秀的标杆企业学习,死磕技术,深挖成本空间,练好内功,穿越行业周期,拨开迷雾,才能永续经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193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