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瘟毒株田间变异,猪异常难检测
潜伏感染不代表不感染,重组毒株已经成为田间优势毒株。为何2023年现场实际检测的情况与之不相符,为何猪有异常却一直检测不到?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难题。
进入2021年,整个养猪行业依然处于下行状态,生猪价格连续下跌,如今已跌至成本线,让养殖户苦不堪言!然而对养殖户的打击并没有停止,今年以来,我...
尤其在受到隐蔽性极强的非瘟变异毒株搅扰的形势下,猪场生物安全防控更是难上加难。消毒剂是猪场防非常用招式,但多数权威实验室均表明,各种消...
问题 | 解答 |
---|---|
非瘟变异毒株为何难检测? | 田间毒株的形式发生了改变,它的组织嗜性发生改变,病毒的特性发生了改变。 |
如何应对非瘟变异毒株? | 加强猪场生物安全防控,提高检测技术,精准防控。 |
非瘟变异毒株对养猪业有何影响? | 影响猪群健康,降低养殖效益,增加养殖风险。 |
在临床中发现,出现厌食症状的早期,通过唾液很难检测到非洲猪瘟基因缺失毒株的核酸,通过猪群唾液核酸检测更难筛查到感染早期的无症状感染猪....
笔者近期非瘟变异毒株流行特点,为养殖场应对新的非瘟防控形势提供一些思路。2021年2月,军事科学院兽医研究所完成的研究论文《1株非洲...
然而嘉吉全球经验表明,非瘟并不是那么容易得到控制,入冬以来,非瘟疫情在部分地区又来势汹汹,非瘟变异毒株变异后的毒株隐蔽性更强,检测更困难...
根据现在分离毒株和检测结果,大部分猪场主要是本土化非瘟毒株变异形成的弱毒株,与2年之前的野毒有很多区别。这里需要提醒养殖户朋友,防控非瘟...
养殖结构新特点:非瘟导致散户自繁自养难度加大,行业繁育与育肥分离度提高。非瘟毒株持续变异,弱毒流行导致猪群感染期初难以检测出,检测出已处相对晚期,对生猪养殖防疫提出更高要求,散户防疫水平偏低,猪场非瘟爆发概率大且易导致整场清群。散户为降低养殖风险故减少自繁自养,更倾向于二次育肥或外购仔猪育肥,规模场防疫水平高更多承担种猪繁育工作,行业繁育与育肥分离度提高。行业二次育肥或外购仔猪增多同时也导致猪价受补栏情绪影响阶段性波动变大。
今年2月,非洲猪瘟防控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变异毒株。那时候非洲猪瘟还没有在国内爆发,所以刚开始研究中并没有包含非洲猪瘟;大家都知道2018年非瘟...
雨季到来变异株围困,养殖户如何破局?《农财宝典》新牧网曾慧玲 当前正值雨季且台风频现,保证饮水线安全是猪场的首要任务。尤其在受到隐蔽性极强的非瘟变异毒株搅扰的形势下,猪场生物安全防控更是难上加难。养殖户如何保障猪场饮水线的有效消毒、排除变异株干扰,实现精准拔牙?5月31日,百奥...
症状,通过红外体温监测的尝试也宣告失败,在上万头规模的大群中难以发现感染的异常猪,这是导致难以定点清除的关键原因。咽拭子和尾根血检测不适于群体监测。实验室检测结果容易出现假阴性,导致监测难度加大,低毒力株隐蔽性更强,且能持续通过口腔和直肠排毒,生产人员作出迅速反应所需时间更长,等到真正被检测发现,病毒传播范围已经很广。
本次变异毒株的流行呈现如下特点:1、类似于慢性毒株感染,潜伏期长;2、难于发现;3、通过临床症状发现时,已经传播开;4、有累积致病作用
会侵害猪的心脏、胸腔、淋巴、扁桃体、脾脏和肺脏,导致淋巴充血、肿胀、肺脏淤血、钙化萎缩等解剖症状。同时,会让猪只慢性感染持续带毒,具有高度传播性,但是同居感染猪却可以28天不表现明显症状,这会使得精准剔除难度加大,猪场防控难。此外,变异毒株还有可能会使感染猪呈现间隙性口腔排毒,检测CT值在35以上
非瘟病毒从2018年8月3号在我国首次发现,进入我国已经有两年半的历史。非瘟病毒经历了肆虐期、相持期、相对稳定期三个时期,正在国内养猪产业大发展刚刚开始,本土化变异弱毒非瘟毒株出现。猪场描述此轮华北疫情不亚于2018年年底对猪场的冲击,到底弱毒株怎么来的呢? 这是很多猪场的疑问,为何消停了大...
《农财宝典》新牧网见习记者严秋璠 2021年,距非洲猪瘟传入我国并大规模暴发已2年有余。今年2月,非洲猪瘟防控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变异毒株。在此情况之下,应该如何完善检测,并与日常管理相结合?而广州源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能够提供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案,并拥有猪病智能管理系统,能够为猪场提供完善
感觉以前“拔牙”都很好使,现如今出现了十天半个月检测不到ASFV,真正等检到的时候CT值已经25甚至还更低,突然猪就死了。这个现象让我想了很久,有人说是诊断试剂的问题,也有人说是毒株序列的问题,那这里就产生疑问了,三年前公开报道的ASFVI/II型重组毒,以它在唾液和血液中的排毒特性,猪场检测到的成功率应该很高。为何2023年现场实际检测的情况与之不相符,为何猪有异常却一直检测不到,本人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哈兽研I/II型重组毒株的临床症状;
2、我国部分地区临床毒株的症状
3、猪场如何做到精准检测
4、猪场又该怎么防控
我的猜测:是不是重组毒株变异造成的问题?
哈兽研基因I/II型重组毒株的临床症状,左侧a到f是使用高剂量进行攻毒的结果,攻毒猪8天死亡,同居猪12天死亡;右侧是使用低剂量攻毒的结果,也全部死亡,只是死亡的时间猪只延后了几天。当猪出现临床症状后,血液中的病毒含量是升高的,到后期肛拭子的病毒含量也是升高的。第9天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依据哈兽研报道的这株毒在我们临床当中是可以按照传统的方法拨牙成功的。但大家要注意一个现象:
在同居猪出现临床症状时,它的唾液中是排毒的。在肛拭子里面它的排毒不是那么强。同居猪从第四天开始,到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唾液和肛拭子都已经排毒了,第五天出现临床症状以后,第九天开始血液中的病毒含量是非常高的。所以无论你是哪一毒株,它是唾液排毒多还是粪便排毒多,血液是必采的。
红色代表攻毒猪,蓝色代表同居猪
当前ASFV重组毒株临床特征变化:
第一,毒力有强毒也有弱毒,很难治愈;最终以死亡告终。潜伏期很难检测到。突然发病以后,CT值在25以下,这就有意思了,从无到有,检测不到,然而等你检测到的时候,血液里面已经25了。这说明什么问题?为什么到第9天的时候猪会出现临床症状,不妨大胆地做一下推测,是否因为基因I /II型重组毒,出现了跟哈兽研报道的不同类型的某一个基因片段发生了改变,潜伏期比野毒更长,8-10天才发病,出现典型症状,出现症状以后3-5天就死亡了。前期排毒量低,甚至出现间歇性排毒,临床特点:接触病毒5-10天以后会出现发热、精神沉郁、食欲下降。
现场的难点是什么?
难点恰恰是ASFV重组毒株跟哈兽研报道的不一样,出现临床症状以前唾液排毒不明显,可能不光是唾液,血液排毒也不明显,因为总是有时候测不到。
猪突然发病以后,CT值低至25甚至以下,现场排毒量高,污染面无法控制,间歇性不规律的排毒,猪群跳跃式不连续的检出,原因可能就跟这个重组毒株的潜伏感染有关。潜伏感染不代表不感染,重组毒株已经成为田间优势毒株。
第二,临床症状与哈兽研报道的不太相符
第三,是否存在着其它类型的重组毒株?猜测还存在着另外一类I /II型重组毒,其重组基因模式与哈兽研报道的不一致,分泌模式也不一样。不同重组模式导致病毒的致病力和排毒特性不同。当然这纯粹是我个人猜测。
这个猜测影不影响我们临床判断?不影响。如果真是这样的毒株,对不起,你就不要以头为单位进行拨牙了,而应做到以栋为单位,实现整栋清;有了这个毒株后,猪只饲养密度亦要低一点,现场快速的搞清楚病毒到底是哪个型更重要。
笔者的大胆猜测,讲清楚拨牙困难的原因来自哪里。田间毒株的形式发生了改变,它的组织嗜性发生改变,病毒的特性发生了改变。当然这需要相关研究机构再进一步证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