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病毒感染与致病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作者:农资惠友•更新时间:9天前•阅读3
非洲猪瘟,这个听起来就让人不安的疾病,最近有了新的研究进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场病毒与生猪的较量中,科学家们又有了哪些新的发现。
病毒感染,猪场噩梦
非洲猪瘟病毒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对家猪的致死率高达100%。自从这种病毒在欧美地区被消灭后,它又悄然在亚洲地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病毒入侵,揭秘过程
ASFV主要通过皮肤和体液的接触传播,其入侵过程可谓是一场病毒与生猪的生死较量。病毒 在扁桃体和下颌淋巴结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中复制,然后扩散至淋巴结、骨髓、脾脏、肺脏、肝脏和肾脏等部位。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解析ASFV致病机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发现,非洲猪瘟多基因家族蛋白pMGF505-7R与ASFV的致病力密切相关。
病毒机制,深入探究
ASFV感染能够潜在影响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杀伤、抗原递呈和免疫调节等功能,进而影响宿主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同时,ASFV编码大量病毒蛋白用于拮抗I型干扰素信号通路,调控细胞凋亡,抑制宿主免疫相关基因转录和翻译,以及调控炎症因子表达等。
病毒防控,任重道远
目前,针对ASFV的药物和安全有效的预防用疫苗尚无。因此,强化猪场生物安全仍是目前ASF防控的关键。应建立合理的猪场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和风险评估系统,严控“猪、人、料、运输工具、物资、环境”六个关键环节。
研究成果,展望未来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对ASFV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找到更加有效的防控手段,让这场病毒与生猪的较量不再那么可怕。
研究进展,表格展示
研究时间 | 研究机构 | 研究内容 | 研究进展 |
---|---|---|---|
2021年7月26日 |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 非洲猪瘟病毒致病机制 | 发现非洲猪瘟多基因家族蛋白pMGF505-7R与非洲猪瘟病毒的致病力相关 |
2021年 |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 非洲猪瘟病毒致病性降低研究 | 敲除非洲猪瘟病毒MGF-110-9L基因对猪致病性降低 |
2021年 | 华中农业大学彭贵青课题组 | 非洲猪瘟病毒致病机制和疫苗研发 | 揭示I73R基因在ASFV感染中的作用 |
以上就是关于非洲猪瘟病毒感染与致病机制研究的新进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