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出血性败血症症状与治疗指南,花卉护理必备知识!
在养殖过程中,牛出血性败血症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疾病。下面,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牛出血性败血症的症状
牛出血性败血症,民间俗称“牛肿脖子”、“牛响脖子”或“锁口癀”,是一种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这种病的症状通常包括头颈、咽喉及胸部的炎性水肿。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疾病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但通常以散发或小范围爆发性流行为主。
牛出血性败血症的类型
牛出血性败血症的潜伏期通常为2到5天。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败血型和水肿型。败血型通常发病迅速,病牛可能在症状出现后不到一天的时间内死亡。而水肿型则表现为头部、咽部、胸部、会阴及四肢的局部水肿,严重者可能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牛出血性败血症的治疗
治疗牛出血性败血症,早期使用抗出血性败血病血清非常关键。对于大牛,建议使用60-100毫升血清,小牛则使用20-40毫升,通过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此外,多杀性巴氏杆菌对四环素、青霉素、链霉素等多种抗菌药物敏感,理论上可以用来治疗临床感染病例。
具体治疗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青霉素400万IU和链霉素300万IU联合使用,每日两次;或者使用磺胺类药物,如5%磺胺甲基嘧啶或磺胺二甲基嘧啶,按每千克体重40-60毫升剂量静脉注射。急性病例可用抗生素(如四环素)加入葡萄糖盐水,静脉注射。国外也有使用头孢噻呋按每千克体重2.2毫克进行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的案例,效果显著。
牛出血性败血症的预防
预防牛出血性败血症,最有效的方法是对全群进行紧急免疫接种。一种以石蜡和羊毛脂为佐剂的灭活疫苗可以有效地预防该病,并且免疫期至少可持续12个月。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牛在使用某些批次的疫苗后可能出现持续的皮下肿胀,甚至过敏性休克。另外,一种多杀性巴氏杆菌链霉素突变株活疫苗已经研制出来,并成功用于田间试验,但目前尚未商品化。
了解牛出血性败血症的症状、治疗和预防方法,对于养殖户来说至关重要。通过合理的预防和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