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葫芦种植密度与定植后管理技巧:打造高效花卉种植指南
作者:农牧探索者•更新时间:3月前•阅读12
西葫芦,这种在我们餐桌上常见的蔬菜,不仅味道鲜美,还富含维生素,对我们的健康大有裨益。那么,如何种植西葫芦才能既高效又科学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西葫芦的种植密度和定植后的管理技巧。
1. 西葫芦的栽植密度
西葫芦的栽植密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得根据品种和栽培方式来定。一般来说,小型品种每公顷大约种下27000株,而大型品种则是24000株左右。像早青一代这样的小型品种,吊蔓栽培时每公顷可以栽种到30000株。
如果是日光温室栽培,行距是固定的,大行距80厘米,小行距55到60厘米,所以密度主要看株距。通常情况下,定植时按45厘米的株距开穴。栽植时,可以采用前边密、后边稀的方式,大苗在前、小苗在后,这样前边的株距可以是40厘米,后边可以适当加大到50厘米,平均下来就是45厘米。
2. 西葫芦定植后的管理要点
在塑料大棚春提早栽培西葫芦时,为了保证植株受光良好,减少机械损伤,可以用尼龙绳等将植株吊起。同时,要及时打掉侧枝,摘除老叶和病叶,并注意摘除畸形瓜,这样既能减少养分消耗,又能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3. 西葫芦落花落果的应对策略
西葫芦是虫媒花,异花授粉作物。如果遇到连阴雨天气,很容易出现落花落果的情况。这时,可以用2,4-D蘸花来防止落花落果,提高商品价值。具体操作是在上午8到9点,用20到30毫克/公斤的2,4-D水溶液,喷洒刚展开的雌花柱头,一次即可。
4. 西葫芦种植注意事项
在塑料大棚春提早栽培西葫芦时,要注意防治病害。前期外界温度低,放风少,棚内湿度大,容易发生灰霉病、褐腐病等。生长后期,棚内温度过高,又容易发生白粉病。因此,在生产过程中要及时防治这些病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