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子蟹放水中存活时间,影响渔业捕捞策略
最近接触到几位从事沿海捕捞的朋友聊天时发现一个现象——他们对于梭子蟹这种高经济价值的水产品种越来越头疼了。
为什么活蟹捕上来不到八小时就死掉
去年夏天跟着船队出海三天两夜的时候观察到这样的情况:凌晨两点收网的笼子里刚捞上的个体还在吐着泡泡挥舞钳子活力十足但等到中午十二点卸货时已经有将近三成的软脚蟹漂浮在水舱表面触须垂落。
温度范围(°C) | 平均存活时长(小时) |
---|---|
10-15 | 28.5±2.1 |
16-20 | 18.7±1.8 |
21-25 | 9.4±0.9 |
>26 | <6 |
通过对比实验室模拟环境发现这与渔民习惯用深海水直接注入船舱有关——表层水体被烈日暴晒后升温到29°C以上的情况下即使每半小时喷淋降温也只能延缓约40分钟死亡时间。
"抢鲜"背后的成本账本怎么算
一位舟山的老船长给我看过他们的记账本:去年九月份出海的五趟中有两趟因为遇到台风外围风浪导致返航延误原本计算能保持30%成活率的批次最终只有不到12%的活体上岸单次损失超过四万元。
不同作业模式损耗对照表(%) | |||||||||||||||
---|---|---|---|---|---|---|---|---|---|---|---|---|---|---|---|
离岸距离 | 传统铁壳船/改装活水舱渔船 | ||||||||||||||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个。"老船长指着码头上正在装车运往冷库的死蟹说:"早些年我们一网下去能有上千斤活的现在两百斤都算丰收。"从话里能听出无奈更多的是对资源变化的困惑。 "保命箱"里的科学密码正被破解在宁波大学水产学院的实验基地看到了正在测试的新型暂养系统:利用潮汐泵抽取底层低温海水配合纳米气泡增氧装置让盐度波动控制在±0.8‰范围内两组对照试验显示将单位水体装载量减少40%后二十四小时存活率从常规模式的48%跃升到83%。不过这套设备的初期投入会让每条船增加十七万成本这对小型渔船来说显然难以承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