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养殖

鸡群刨料成因分析

1. 饲料问题

鸡群刨料成因分析

咱都知道,鸡子的饲料可是有讲究的,成分不同,换着换着,鸡子就不适应了,这时候就会出现刨料的怪现象,这其实就是应激反应。

有时候,小鸡的饲料换得过早,或者大鸡的饲料颗粒太大,让鸡子吞咽起来费劲,它们就会挑食料筒下层的小颗粒料,把大颗粒的饲料挑出来。

这种刨料的情况,通常发生在饲料更换期间,有些应激严重的鸡群,甚至还会出现“过料”的情况。

2. 药物问题

鸡子生病了,得用药控制病情。现在的鸡病大多是混感问题,一用药,种类可多了去了,有时候得用4种甚至更多的药物联合使用。

这样一弄,鸡子一天的水里可能都是药。消炎用的抗生素对鸡子的胃刺激可大了,这样一来,鸡子摄入食物就会觉得烦躁。

所以,鸡子就会表现出挑食现象,把饲料颗粒刨出料槽。

3. 鸡病问题

最常见的引起鸡刨料的病,主要有腺肌胃炎和球虫病,这两种病混感的情况也很常见。

鸡子得了腺肌胃炎,胃酸分泌过多,大量胃酸进入肠道,肠道PH值降低,菌群失衡,肠道黏膜受损,给球虫爆发提供了条件,形成了腺肌胃炎和球虫的混感。

鸡子得了腺肌胃炎和球虫后,吃了饲料,颗粒在胃、肠中蠕动,刺激鸡子胃肠道中的创口,会有疼痛感。鸡子就会出现刨料现象。

鸡群“刨料”的区分技巧:

这三种常见刨料的区分方法,主要通过发病时间节点、粪便、鸡群状态等三个方面区分。

1、更换饲料应激反应引起的鸡群刨料,都发生在突然更换饲料以后,但是鸡的粪便一般是正常的,偶尔会有鸡群表现出过料现象。

2、用药刺激引起的鸡群过料,都发生在投药第二天开始出现,这种出现都是突然出现,随着药物疗程的用完,这个问题就很快缓解。

在药物的刺激下,鸡子会出现采食量下降,但是精神状态良好的特点。

3、发病以后,鸡群刨料,刨料是逐渐严重,不会直接大量刨料。而且鸡的粪便中会伴随有西红柿样粪便,有的会夹杂肠道黏膜脱落的红粪或者直接过料。

发病的鸡,出现刨料,特别是发生腺肌胃炎后,鸡会表现鸡群偏瘦,羽毛逆立。

一、料位管理

1、标准料位

料位就是鸡子采食的面积。料位随着鸡子的生长发育也不断增加。

育雏第1周

养殖户常用料罐的容量是1公斤,料罐底部的直径是18cm,周长是56.52cm,按第1周每只鸡2~3cm的标准料位计算,只能满足18~28只鸡的采食面积。

然而,部分养殖户为了节约成本,每个笼子会装50~100只鸡,但笼内的料罐个数并没有随之增加,这种情况在冬季尤为明显。大密度养殖虽然能节约空间与能源,但是也造成了第1周体重不达标、均匀度差的现象。

育雏第2周

鸡群刨料成因分析

部分养殖户的饲喂设备已经从料罐过渡到料槽,所以2周以后要关注育雏笼的料位。

有的育雏笼料位窄但比较深,笼底面积大,会出现鸡群的密度比较适宜但鸡群料位不够的现象。这个时候,鸡群就会出现抢料情况,需要分几波进行采食,从而造成鸡群体重不达标。

同时,由于鸡群弱肉强食的法则,强壮的鸡只越来越强,弱小鸡只由于没有充足的料位会越来越弱,造成弱小鸡只增多,鸡群整齐度差。

3、解决方案

提前铺料

育雏前期使用水罐饮水的养殖户,可以在撤水罐后,立即铺料。

如果育雏前期没有使用水罐,可以1日龄时铺料。铺料要注意铺料的厚度,一般在1~1.5cm即可;铺料太厚,吃剩的饲料在鸡舍高温高湿环境下很容易发霉变质。如果料槽太深,鸡吃不到料时,可以用PVC管做了一个简易料槽,在PVC管的底部和料槽之间用石头垫高;也可以在料槽底部垫料袋或其它物品。

提前分群

可以在7日龄、14日龄、21日龄进行分群,具体的分群时间依据每笼的装鸡数量和每只鸡的料位而定。

二、水位管理

1、容易忽视的问题

水罐饮水

鸡群刨料成因分析

目前部分育雏户都选择容积为1升的水罐进行初饮,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无论是1笼装50只鸡还是1笼装25只鸡,都只用1个水罐进行初饮,造成鸡只水位不足。

乳头饮水

在采用乳头式饮水时,部分育雏户的育雏笼,每笼只有1个饮水乳头,无论是每笼装25只鸡还是12只鸡都只有1个饮水乳头,造成鸡只水位严重不足。

而每天开灯的时候,鸡群都会集中进行喝水,如果水位不足,就会出现鸡只因抢水而踩踏致残致死的现象。此外,如果这个饮水乳头堵了或者坏了,没有及时发现,会导致整笼鸡就会变成弱鸡,甚至造成死亡。

2、标准水位

只有从育雏期体重管理的各个细节工作入手,让鸡群吃好、喝好、住好,才能让鸡群体重、均匀度和胫骨长等生产指标周周达标,从而奠定实现鸡群高产的基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138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