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养殖

鸡痘疫苗研发取得突破,助力畜牧养殖产业迈向健康养殖新时代

病原

鸡痘疫苗研发取得突破,助力畜牧养殖产业迈向健康养殖新时代

鸡痘,听起来是不是很陌生?其实,它是一种由禽痘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家禽和鸟类都可能感染上它。这种病毒有点儿厉害,它成熟的病毒粒子呈砖形,直径在250-354纳米之间。而且,病毒对外界环境有很高的抵抗力,即使是在完全干燥和阳光照射数周后,它还能保持活力。不过,如果在1%~2%的氢氧化钠或钾、10%醋酸或0.1%汞中,病毒很快就会被灭活。在腐败环境中,病毒会迅速死亡,但冷冻干燥可以让病毒长期保持活力,甚至几年都不会失效。

易感动物

鸡痘的易感动物可多了去了,任何年龄、性别和品种的鸡、火鸡都容易感染,尤其是雏鸡和青年鸡,它们得病的概率更高,甚至可能引起大批死亡。鸭、鹅及许多鸟类也可能会感染上鸡痘。鸡不分年龄、性别和品种都可能感染,但以雏鸡最常发病。鸡和火鸡的发病率不定,死亡率较低,但发病严重时,死亡率可能高达50%。

传播途径

鸡痘疫苗研发取得突破,助力畜牧养殖产业迈向健康养殖新时代

鸡痘主要通过健禽与病禽接触,经受损伤的皮肤和粘膜而感染。蚊子等双翅目昆虫及体表寄生虫如鸡皮刺螨也可以传播病毒。蚊子的带毒时间可以达到10~30天。人工授精也有可能传播病毒。

临床症状与剖解病变

鸡、火鸡和鸽自然感染的潜伏期约为4~10天,多表现皮肤型或白喉型,或两者同时发生的混合型。临床上可分为皮肤型和粘膜型两种类型。皮肤型以在不同部位的裸露皮肤上发生结节性痘疹病理变化为特征,粘膜型引起口腔、咽喉和上呼吸道粘膜的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常形成假膜,故又名鸡白喉。 皮肤型表现为身体的各个部位如冠、肉髯、喙角、眼眶周围、两翅内侧皮肤、胸腹部和泄殖腔皮肤可见结节,有的为散在性小结节,有的为小结节融合成大块结节,结节起初表现湿润,后变为干燥,外观呈圆形或不规则型,颜色为浅黄褐色到深褐色不等。结节干燥前切开可见切面出血、湿润。结节结痂后易脱落,出现瘢痕。但温和型仅在冠和肉髯上出现局灶性小结节。 白喉型表现在口腔、食道或气管粘膜表面形成微隆起、白色不透明结节,以后迅速增大并常融合而成黄色、奶酪样坏死的伪白喉或白喉样膜,将其剥去可见出血糜烂。炎症蔓延可引起眶下窦肿胀和食道炎症。 若为混合型,皮肤和粘膜均被侵害,病情较为严重,病死率也较高。病鸡表现的一般症状常见增重受阻、精神萎顿、食欲减退、衰弱,蛋鸡发病时表现暂时性产蛋下降。病程一般为3~4周,混合感染时则病程较长。

诊断

鸡痘疫苗研发取得突破,助力畜牧养殖产业迈向健康养殖新时代

根据临床症状和特征性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尚需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试验。

防治

对鸡痘病毒感染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加强饲养管理、减少环境不良因素的应激,防止发生外伤是防止鸡痘发生的最重要的工作。 紧急接种:在紧急情况下,考虑到鸡痘感染的传播范围有限,将已感染鸡群隔离开来,并对健康鸡群进行免疫接种会得到良好的效果。 预防接种:为预防痘病的发生,应在可能发病的日龄以前对易感鸡群进行免疫接种。 接种方法主要是翼翅刺种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134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