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养殖

畜牧养殖中,外毒素、内毒素与抗毒素的区别及作用

畜牧养殖可是个大事业,咱们得好好讲究讲究。你知道吗?细菌这个家伙,在咱们养殖过程中可是个大麻烦。它们有的会偷偷地释放一些毒素,把咱们辛苦养的牲畜给害了。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些让人头疼的毒素们,看看它们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毒素大揭秘:外毒素、内毒素与抗毒素

咱们得先搞清楚什么是毒素。细菌种类和数量繁多,在自然界分布十分广泛。在一定条件下,细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侵入机体并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称为细菌性感染。能感染宿主并引起疾病的细菌称为致病菌或病原菌。 致病菌的致病机制与其毒力强弱、进入机体数量、侵入部位以及机体的免疫力密切相关。其中,侵袭力和毒素是病原菌毒力的物质基础,统称毒力因子。细菌在代谢过程合成的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等不同,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类。

外毒素:来势汹汹,目标明确

外毒素大多由革兰阳性菌、少数由革兰阴性菌产生。前者主要包括厌氧芽孢梭菌、白喉棒状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A群溶血性链球菌等;后者有痢疾志贺菌、鼠疫耶尔森菌、霍乱弧菌、产毒性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 外毒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分子结构多由A和B两个亚单位组成。A亚单位是外毒素活性部分,决定毒性效应;B亚单位是结合亚单位,无毒性但免疫原性强,与宿主靶细胞表面特殊受体结合,介导A亚单位进入细胞。外毒素的致病作用依赖毒素分子的完整结构,各亚单位单独对宿主无致病作用。 外毒素的共同特征有: - 毒性极强:极少量即可使易感动物死亡,如1mg肉毒素纯品能杀死2亿只小鼠,毒性是氰化钾的1万倍。 - 选择性强:不同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对组织器官有高度选择性,只对特定组织器官造成损害,引起特有的病变和症状。 - 稳定性差:一般不耐热,60~80℃ 30min可被破坏,但葡萄球菌肠毒素例外,能耐100℃ 30min。 - 抗原性强:外毒素经0.3%甲醛作用后,成为失去毒性、但保留抗原性的类毒素。类毒素和外毒素抗原性强,刺激机体可产生外毒素抗体,称抗毒素。类毒素主要用于人工主动免疫,抗毒素能中和游离外毒素,可用于治疗和紧急预防。

内毒素:隐藏在细胞壁里,暗箭伤人

内毒素主要由革兰阴性菌产生。除革兰阴性菌外,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和立克次氏体等细胞壁中的内毒素样物质也具有内毒素活性。内毒素不能由活菌释放到菌体外,只有当细菌死亡裂解后才能游离出来。 内毒素的化学成分为细胞壁外膜层中的脂多糖,其分子结构自内向外依次为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因此其抗原性较弱。 各种内毒素的生物作用相似,但致病机制复杂。包括: - 发热反应:极微量内毒素就能引起健康人发热反应。 - 白细胞反应:当内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后,使白细胞大量移行并黏附于毛细血管壁,血液中白细胞数骤减。 - 内毒素血症与休克:在血液中或病灶内的细菌释放大量内毒素入血,或输入大量被内毒素污染的液体时,即可导致内毒素血症。 -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内毒素激活凝血系统,使血小板凝聚,纤维蛋白生成而导致血液凝固,进而形成DIC。

掌握毒素,才能更好地保护牲畜

通过以上对毒素的详细介绍,相信大家对它们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作为养殖户,我们要时刻警惕这些看不见的敌人,掌握它们的特点和作用,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牲畜,让养殖事业更上一层楼。

本文由中国继续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希望能对广大养殖户有所帮助。

畜牧养殖中,外毒素、内毒素与抗毒素的区别及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134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