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产蛋率低,忽视这三种疫病是关键
亲们,咱们聊聊蛋鸡产蛋率那点事儿。最近发现,好多养殖户都在抱怨蛋鸡产蛋率低,尤其是今年,这问题更严重了。上半年行情不好,下半年好不容易有点好转,可这没蛋的尴尬局面让鸡场老板们头疼不已。更让人恼火的是,鸡群里竟然有终生不下蛋的鸡,一只这样的鸡就相当于白养了5只,这损失可不少啊!
那么,蛋鸡为什么上不了高峰呢?很多人都会想到四个方面:品种、饲料、管理和疾病。不过,随着育种技术的进步和饲料品质的提升,鸡苗品种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饲料品质也越来越好。再加上规模化养殖的普及,管理水平也在逐年提高。所以,管理上不太可能是导致产蛋率低的原因。那么,剩下的就只有一个方面了——疾病。
没错,疾病是导致蛋鸡产蛋率低的关键因素。很多人都会想到禽流感、新城疫、传支等传染病,这些疾病的防疫工作大家做得都很好。但是,你是否知道,还有三种容易被忽视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它们正悄悄地偷走我们的养鸡效益和利润呢?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探讨这三种疾病。
一、滑液囊支原体感染率上升导致鸡群淘汰率增加无法上高峰
从今年春季开始,全国各地滑液囊支原体感染的病例呈上升趋势。这种疾病主要危害是淘汰率高,严重影响青年鸡的采食量和体重均匀度。如果病鸡得不到及时治疗或误诊,就会导致输卵管发育不良,进而影响后期蛋鸡上高峰。鸡滑液囊支原体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传染性滑膜炎,它主要侵害关节滑液、腱鞘膜。初期症状是雏鸡发热、精神差、采食量低,容易被误诊为腺胃炎。发展到后期,病鸡会出现关节、腱鞘和爪垫肿胀,胸部囊肿等症状。
很多鸡场或兽医对滑液囊支原体病的诊断不清楚,贻误了治疗时机,造成了损失。还有一个原因是,这种疾病是慢性感染过程,病程相对较长。很多养鸡户未按疗程用药,导致治疗失败。建议发现后尽快使用强力霉素+泰妙菌素治疗。
二、球虫红粪料便久治不愈导致开产后上高峰困难
为什么产蛋期慢性球虫病引起的红粪料便如此之多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不重视预防:60日龄后的鸡群球虫病的预防已经被淡化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人认为只要没有烂肉样或血样粪便,鸡群就没有球虫病。其实,这是很错误的。慢性小肠球虫在鸡群青年鸡阶段都很普遍,但它的危害在青年期表现不明显。
2. 用药时间短:鸡群出现球虫病后,一般用药三天只要不见烂肉样或血便就不再继续使用药物。这种现象很普遍。这些原因导致慢性球虫病持续时间久了,就开始出现机体肠道环境的改变。红粪即肠道出血,料便即肠道消化不好,长期如此,蛋鸡生产性能逐渐下降。
3. 球虫耐药性与药残问题:球虫对多种西药产生严重的耐药已是不争的事实,加大剂量已成为家常便饭且于事无补。而且很多西药影响蛋鸡对球虫产生免疫力。随着规模化养殖及食品安全的严格要求,很多药物由于药残问题不能用于产蛋期,这也导致了可选择药物太少或产蛋期不能用西药。
建议大家采用三阶段防治蛋鸡球虫,即育雏期30日龄、60日龄上笼后、100日龄开产前各使用一次小青衣防治球虫,尤其是开产前一定要防好球虫,开产前球虫防的好,开产后肠道疾病少。
三、绦虫普遍感染慢性消耗鸡的营养加重上高峰的难度
近些年来,绦虫病在蛋鸡生产中发病颇多。由于对寄生虫病的防范意识较低和对生产性能的危害认识不足,容易忽视寄生虫的问题,临床中常造成误诊,延误了治疗时机,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临床症状与生产中的信号:
1. 初产蛋鸡产蛋率上升缓慢或停止上升,产蛋率多在80%左右徘徊不前,采食量不高。
2. 刚到产蛋高峰期90%以上,产蛋率即开始缓慢下降、蛋重偏轻,鸡蛋个体小。约有10-15%鸡冠发白,倒冠。
3. 高产蛋鸡,蛋壳颜色发浅,褐壳蛋变白约占10-30%不等。
由于绦虫感染鸡群发病过程较慢,临床症状出现缓慢,以9-12月份多发,特别是10-11月份气温下降,产蛋性能下降。细心观察粪便,粪便上有白色“芝麻粒样”绦虫节片。使用阿苯达唑清彻底驱绦虫后7-10天,辅助增加营养产蛋性能即可恢复正常。
亲们,以上就是三种容易被忽视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对蛋鸡产蛋率的影响。希望大家能够引起重视,做好预防工作,提高蛋鸡产蛋率,增加养殖效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