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季节变化,科学调控鸡舍温度与通风
一、温度对鸡的影响
温度,对鸡来说,就像是它们的“生命线”。在育雏期,小鸡们抵抗力较弱,对温度的要求尤其高。而到了育成期和产蛋期,适宜的温度则是鸡只发挥正常生产性能的保证。
如果温度过高,鸡的采食量会下降,饲料转化率也会降低,肉鸡增重会变慢,蛋鸡蛋重会减轻,蛋壳质量会下降,产蛋率也会下降,甚至会导致大批鸡只热死。而低温则会增加鸡的维持需要,生长缓慢,料蛋比和料肉比会增高。冬季低温和鸡舍内温度波动过大,还会使鸡只抵抗力下降,产蛋下降,甚至诱发鸡群呼吸道疾病,直至停产。
1. 高温对鸡的影响
鸡是恒温动物,它们通过产热和散热来维持体温恒定。在高密度集约化饲养条件下,鸡的代谢产热随着生长率的增加而增加,但散热能力却没有提高。鸡只所需的适宜温度随着鸡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雏鸡在前几周对温度的要求极严格,无论是采取保温伞局部采暖还是用整栋鸡舍供暖,雏鸡所在区域的温度都必须得到保证。
2. 低温对鸡的影响
低温 会增加鸡的维持需要,使肉鸡料肉比增加,种鸡产蛋率下降,鸡只对疾病的抵抗力也会下降。冬季鸡舍温度过低时,为了保持温暖而没有保障所需要的通风,会引起温度与通风管理失衡,造成冬季鸡舍内氨气等有害气体浓度增加,环境恶化。鸡舍内温差较大时,特别是当外界温度骤变的情况下,供暖或通风没有很好的配合,鸡舍内温度波动过大,温度突然降低时就会造成冷应激,在生产性能下降的同时还会引发鸡群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3. 风冷效应的应用
在空气流动的情况下,鸡只感觉到的温度与实际温度是不同的,有时感受到的有效温度与测量舍温甚至相差很大。风速越大,鸡只感觉就越凉爽,这就是风冷效应。经试验测定,在高温环境中,气流有利于形成对流散热,当气温在24℃~33℃,相对湿度47%~62%的气候条件下,风速由1.1米/秒提高到1.6米/秒时,产蛋率可有一定提高。
二、不同季节的温度和通风控制
1. 夏季不同湿度情况下的降温效果
在夏季,除了加强鸡舍的通风外,还必须采取其他防暑降温措施。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解决鸡舍防暑降温的方法有多种,但实践证明水帘蒸发降温是夏季控制鸡舍温度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2. 冬季的最小通风设置
冬季鸡舍在注意保温的同时,为保证鸡舍内正常的环境条件,在舍温低于设定温度的情况下也不能完全关闭排风,而应使用有定时器控制下的鸡舍最小通风,但使用最小化通风应满足以下四个必要条件:封闭、保温、没有空气泄漏的鸡舍;舍外冷空气不能直接吹到鸡体;按鸡群日龄确定正确的通风率;由一个五分钟定时器控制通风的开关,或者由一个不长于五分钟的控制器控制一个完整的开关周期,精度在1分钟以内。
3. 春秋季的通风设置
一个良好的环境控制鸡舍的设计,应该能够满足不同季节鸡舍环境控制的需要,通风系统的设定及控制在不同季节应使用不同的模式。夏季炎热季节使用水帘降温的纵向通风,舍内得到了很好的降温。冬季为保证适当的通风和鸡舍内温度的均匀,应采用横向通风模式和“最小化”通风。春秋季节外界气温变化较大,昼夜温差较大。这样当白天外界温度较高的情况下,为使舍内空气清新,需要在温度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加大鸡舍的排风,进行充足的气体交换排出废气、湿气、灰尘等,这就需要运行纵向通风系统。
三、环境改善的经济分析
随着养鸡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饲养规模变得越来越大,养鸡已进入微利阶段,竞争不断加剧,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每只鸡的单位效益已很小,这就要求我们在管理上精益求精。
目前大部分疾病都与鸡舍环境控制密切相关,也就是说鸡舍环境控制在控制鸡群疾病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环境控制的鸡舍周平均死淘可以比常规鸡舍大幅下降,加强环境控制使鸡群的总体死淘明显降低的同时,更减少了环境病的发病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