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养殖

科学规划鸡舍布局,优化通风与光照

一、消毒

科学规划鸡舍布局,优化通风与光照

在雏鸡进场前5天,我们要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工作。为了避免使用火碱等腐蚀性强的消毒液,从而损坏设备,我们选择甲醛熏蒸。同时,将门窗封严,24小时后开窗通风。这时,进出鸡舍的人员必须严格消毒,以免破坏消毒效果。此外,对料槽、饮水器也要进行清洗消毒。雏鸡到场后,每天清扫地面,减少灰尘和鸡绒毛对呼吸道的刺激。以后每隔一天要对全场带鸡消毒,可选几种消毒液交替使用。但要注意,消毒时要避开疫苗接种期24小时以上。

二、温度

在立体养殖中,上、中、下三层鸡笼存在温差,而且室外温度越低,温差越大。育雏一般都在最高层,因为最高层温度最高,这样有利于节约热能。雏鸡进场第一天,温度控制在33~34℃为宜,也可根据雏鸡状态调节温度。温度适宜时,鸡群分布均匀,活泼好动,食欲旺盛;当温度变低时,缩颈弓背,向热源集中,互相挤压,身体发抖;当温度过高时,饮水量增加,食欲减少,呼吸加快,颈部羽毛有水浸样。在第一周,温度降至30℃,以后每周下降2℃,立体养殖密度大,要比平养温度低1~2℃,应避免造成热应激而买食量下降。

科学规划鸡舍布局,优化通风与光照

三、分群

立体养殖肉鸡多采用整体育雏,当雏鸡密度过大时要适时分群,确保雏鸡体重均匀。第一次分群一般在12~16日龄,分群过早,由于体型太小,容易在育成笼缝隙中钻出,还会造成空间浪费,从而浪费能源。第二次分群,在25~28日龄,分群时采取“留弱不留强”的原则,体重大的健雏放在下层,弱雏留下。夏季由于温度高可适当提前分笼,冬季由于鸡笼上下层温差大,可适当推迟分笼时间,并且下层笼中多放一只,以减少上下层的温差。

四、通风

养殖成功的关键在于通风,合理的通风,能排除有害气体、控制温度,降低腹水症、慢性呼吸道病和大肠杆菌病等病的发生。立体养殖单位鸡舍面积的密度大,所以通风更重要。雏鸡进场后24小时内由于整体育雏空间大,可以不通风,随着鸡龄的增大,逐步增加通风量,调整进风口位置和大小,白天、夜晚,阴天、晴天,春夏、秋冬,要适时不断调整,达到舍内空气无异味、不刺眼、不缺氧、较舒适的感觉,给鸡只创造良好的生长空间,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减少疫病的发生。

科学规划鸡舍布局,优化通风与光照

五、设备使用

大、中型养鸡场都具有先进的设备,但光有先进的设备,不一定能养好鸡。随着规模化、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养殖失败也屡见不鲜。其关键在于人和设备的有机结合。操作员不但要熟悉设备的原理,还要勤观察。因为温控器与鸡舍内温度的数值有一定的误差,要把这个误差值调到最小,这样才能使鸡舍的温度调到鸡最适宜生长的温度。另外,操作员一定要熟练掌握设备的使用方法及鸡在各阶段的饲养程序,并能及时发现和维修设备出现的故障。一旦设备使用不当或设备出现故障,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六、饮水

鸡苗进舍后确保2小时内能饮到水,对部分弱苗,可用人工蘸嘴的方法让其饮水,目的是让雏鸡尽快学会喝水。另外自动饮水器的高度要适中,滴头太低,雏鸡就会站在滴头的接水杯中而弄湿,滴头太高,弱雏饮不上水;另外还要适当调整饮水线上的减压阀,压力太大,雏鸡害怕会躲开,也浪费水资源,压力太小,末端的雏鸡饮水量就有可能达不到标准。随着鸡龄增大,适当增加水压。雏鸡第一次饮水应用25℃温开水,在水中加入5%葡萄糖和0.1%维生素c,饮水器要经常冲洗,整个育雏期,饮水不能间断,从育雏的第二天开始,饮水中加入防雏鸡白痢的药物。

七、开食及饲喂

雏鸡入舍后一定要先饮水,后喂料,这样做有利于雏鸡的消化。饮水后2~3小时,再将饲料放入开食盘中,供雏鸡啄食。立体养殖平均25只雏鸡一个小食槽,一定要少喂勤添,以防止饲料污染和霉变。开食槽一般用七天左右,然后换成长条槽,长条槽面积大,吃到最后时,饲料少了雏鸡采食速度开始减慢,所以要勤用毛刷把饲料扫到离鸡近的一面,利于雏鸡吃料,也防止饲料霉变。最初10天,每天喂6~8次,为了使雏鸡有一个良好的食效,在马上吃光但尚未吃光时给料最佳。雏鸡前三天严格按饲养标准定时、定量给料,防止肉鸡生长速度太快,造成免疫器官发育不完整,以至于鸡的后期抗病能力差,出栏前三天,可自由采食。

八、光照

立体养殖鸡舍采用人工光照,便于控制光照时间。育雏前七天,一般采用24小时光照,以后逐渐滴为22小时,目的是让雏鸡习惯黑暗环境,不至于因突然停电造成鸡群惊慌而发生挤压伤亡。而后在出栏前一周逐渐增至24小时光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133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