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养殖

蛋鸡产蛋高峰期延迟及达标率低原因及应对策略

一、原因探析

在为三十多批6万余只蛋鸡进行诊断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导致蛋鸡产蛋高峰期延迟及达标率低的原因。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原因:

蛋鸡产蛋高峰期延迟及达标率低原因及应对策略

1、鸡群发育不良、均匀度太差

主要表现为:①胫骨长度不够。胫骨长度是产蛋鸡是否达到生产要求的最重要指标之一,但许多养鸡户在饲养过程中忽视这一点,过分强调成本而不按要求饲喂合格的全价饲料,导致饲料营养不达标。②体重不达标,均匀度太差。均匀度差的鸡群,其产蛋高峰往往后延2~3周至开产后9~10周才出现。实践证明,鸡群均匀度每增减3%,每只鸡年平均产蛋数相应增减4枚。③性成熟不良。因性成熟不一致,而导致群体中产生不同的个体生产模式,群体中个体鸡只产蛋高峰不同,所以产蛋高峰不突出,而且维持时间短,其产蛋率曲线也较平缓。

2、肾传后遗症

在3周内患过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雏鸡,会造成成年后“大肚鸡”显著增加。由于卵泡发育不受影响,开产后成熟卵泡不能正常产出,掉入腹腔,引起严重的卵黄性腹膜炎和出现反射性的雄性激素分泌增加,使鸡群出现鸡冠红润、厚实等征侯,导致大量“假母鸡”寡产或低产,经济损失严重。

3、传染性鼻炎、肿瘤病的影响

开产前患有慢性传染性鼻炎的鸡群,开产时间明显推迟,产蛋高峰上升缓慢。患有肿瘤病的鸡群,会出现冠苍白、皱缩,消瘦,长期拉稀,体内脏器肿瘤等症状,致使鸡群体质降低,无法按期开产或产蛋达不到高峰。

4、使用劣质饲料和长期滥用药物

有些养鸡户认为,后备鸡是“调架子”,只要将鸡喂饱即可,往往不重视饲料质量、饲养密度等,造成后备鸡群发育不良。有些养鸡户长期过度用药或滥用药物,甚至使用抑制卵巢发育或严重影响蛋鸡生产的药物,如氨基比林、安乃近、地塞米松、强的松等,造成鸡群不产蛋或产蛋高峰无法达到。

5、雏鸡质量问题

因种鸡阶段性疾病问题或其它原因导致商品雏鸡先天不足,鸡群发育不良,成年后产蛋性能不佳。

6、其它因素

蛋鸡每笼装3只鸡而有人装4只,断喙不合理或不整齐,光照不合理,乳头供水压力太低造成鸡群饮水不足,通风效果太差等管理因素,均可造成蛋鸡推迟开产或产蛋高峰达不到要求。

二、防制措施 1、科学管理,全价营养

为使鸡群达到或接近标准体重,一般采用1~42日龄饲喂高营养饲料,并定期测量胫骨长度、称重,根据育雏育成鸡胫骨长度和体重决定最终换料时间。雏鸡因疫苗接种、断喙、转群、疾病等应激较多时,会影响鸡群正常发育,建议鸡群体重略高于推荐标准制定饲养方案较好。

蛋鸡产蛋高峰期延迟及达标率低原因及应对策略

2、提倡高温育雏,减少昼夜温差,杜绝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发生

肾传流行地区,要杜绝肾传发生,重在鸡舍温度和温差的科学控制,如1日龄鸡舍温度35℃以上,然后随日龄增大逐渐降低温度,并确保昼夜温差不超3℃。与此同时,尽管肾传变异株多,疫苗难与匹配,但尽量选择保护率高的疫苗,进行1日龄首免、10日龄强化免疫等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会极大的降低肾传的发病率。

3、加强对传染性鼻炎、肿瘤病的防控

做好传染性鼻炎的疫苗免疫,若有慢性传染性鼻炎存在,可用:磺天霸+毒感舒进行治疗,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强化肿瘤病的防控,对于已发生肿瘤的鸡群虽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但在鸡群开产前进行对症疗法,可明显促使鸡群尽快开产和产蛋高峰的明显提升。

蛋鸡产蛋高峰期延迟及达标率低原因及应对策略

4、优化进鸡渠道,杜绝因雏鸡质量先天缺陷导致的生产成绩损失 5、合理用药

杜绝过度用药和滥用药物,特别防止使用抑制卵巢发育、破坏生殖功能、干扰蛋鸡排卵等影响鸡生理发育和产蛋的药物或添加剂。

三、治疗方法

对发病鸡群采用如下措施:饮水中每1000只鸡每天加200克南农生产的卵肠康,连用5天;同时,每吨饲料中加入2000g精鱼粉+1000g亚硒酸钠VE连用15天,随后减半量连用30天以上。经上述治疗方案之后4周以上,产蛋水平会明显改观。对于因肾传等造成腹腔积水的低产或寡产鸡,只能通过淘汰整合继续生产,目前尚无解决办法。

对于饲养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改善饲养管理等方法来解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133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