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畜牧养殖技术:优化后备鸡群成长策略
哎哟,说到养鸡这事儿,咱们可得好好说道说道。后备鸡群体型、体重的达标与否,还有均匀度的高低,这直接关系到产蛋性能的好坏。今天就来聊聊后备鸡在饲养过程中常遇到的实际问题,还有那些能帮咱们鸡儿们健康成长的管理措施。
一、蛋鸡体形体重的发育特点及其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1. 鸡的骨骼在最初10周内生长迅速,8周龄雏鸡骨架能完成75%,12周龄完成90%以上,之后生长就慢了,到20周龄骨骼发育基本完成。体重嘛,在20周龄时能达到全期的75%,之后发育就缓慢了,一直到36~40周龄生长基本停止,40周龄后的增重主要是脂肪。
2. 荷兰优利公司的研究人员做过试验,发现5周龄体重与产蛋期各主要性能指标呈正相关,就是说产蛋性能指标越高,存活率越高;10周龄体重对早熟性有中等程度的相关;16周龄体重的均匀度与产蛋持久性及存活率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
3. 实际生产中,我们常遇到的问题就是,胫长达标但体重偏轻的鸡群,产蛋早期往往蛋重偏小;胫长不达标而体重超标的鸡群,会发生严重的输卵管炎或脱肛现象,死淘率高;胫长和体重同时超标时,料蛋比增高。
二、体型体重的发育在生产中的调控管理措施
根据体型体重的发育特点及体重与产蛋期各生产性能的相关性,在饲养管理上,咱们要着重抓好育雏早期的体重增长、8周龄前的胫长生长和8~12周龄胫长和体重的生长,力争使鸡群的胫长达标且均匀度达90%以上,体重达标且均匀度达80%以上。
1. 早期分群整群,进行高营养育雏:进雏时,把弱雏或体重偏小的放在温度偏高的育雏笼上层,体壮力大的放在中下层。如果整群鸡体况偏弱,室温可调高1~2℃。注意通风换气,保持一定的湿度。为了使育雏期体重超标至少达标,饲料营养适当提高,进行高营养育雏。如果在4周龄内生长状况良好,可按正常营养标准换料饲喂。这样育雏,6周龄时抽样检测,一般均能达标甚至超标。再则,这样育雏,5周龄时,通过观察,除个别弱雏外,其余全部的绒毛能脱换为羽毛。
2. 适时分群整群,及时调整营养:根据鸡体型体重的发育特点,结合免疫接种、转群等,在4周龄、8周龄和12~16周龄进行3次分群整群。具体方法是:4周龄时挑出低于平均体重10%的鸡只,继续饲喂高营养育雏料至8周龄,至体重达标为止;对于体重超标的鸡群,及时更换后备料或减少饲喂次数和饲喂量,也可在饲料中每吨添加氯化胆碱500克,直至体重符合标准为止。到第8周龄和12周龄用同样方法进行第二、第三次分群整群。但要注意的是,对于弱雏和体重偏小的鸡育雏料一般喂至10周龄,最晚不能超过12周龄,同时可适当添加多维素的用量。
3. 通过光照控制性成熟,使其与体成熟同步发育。
适时增加光照是刺激产蛋的必要条件之一。对于开放式或半开放式鸡舍,如果在育成后期,光照时间不少于13小时,都有可能发生早产现象。但有时由于饲养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使产蛋推迟或提高。为促其产蛋,只要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就应进行光刺激:一是体重达开产体重时,以增加光照来刺激其产蛋,促使卵泡的形成,抑制体型体重的继续生长,从而提高整个产蛋期的产蛋量和蛋料比。二是当群体产蛋率达5%时,及时给予光刺激,以满足其生殖发育的需要。三是如果是轻型蛋鸡达20周龄时仍未见蛋,应及时给予光刺激来提高产蛋量。值得注意的是,要将育成料及时转换为产蛋前期料或产蛋高峰料。
4. 在整群和光控制的同时,加上合理的免疫接种、预防用药、定期的消毒措施等,为鸡群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达到防病灭病。
实验表明,通过对后备鸡群的一系列管理,结果在整个产蛋期,各个生产性能指标均能取得一定程度的提高,尤其是整个产蛋周期产蛋率的提高,从而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