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养殖

雏鸡挑选与育雏管理,关键在于严格筛选、科学饲养

一、雏鸡的挑选

刚从蛋壳里出来的小家伙们,它们的第一站就是孵化场。在这里,它们要经历挑拣分级,个体选择,健雏选留,弱雏和病雏剔除,甚至有的还会接受马立克氏病疫苗的免疫接种。这时候,我们就要用一双火眼金睛来评价1日龄雏鸡的喷量啦!

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

雏鸡挑选与育雏管理,关键在于严格筛选、科学饲养

1. 反射能力:把小家伙放倒,它能在3秒内迅速站起来的是健雏;如果它疲惫或是弱雏,可能要3秒后才可能站起来。

2. 眼睛:健雏清澈,睁着眼,有光泽;弱雏眼睛紧闭,迟钝。

3. 肚脐:茧绸哜部愈合良好,干净;弱雏脐部不平整,有卵黄残留物,脐部愈合不良,羽毛上沾有蛋清。

4. 喙:健雏喙部干净鼻孔闭合;弱雏喙部发红,鼻孔较脏、变形。

5. 卵黄囊:健雏胃柔软,有伸展性;弱雏胃部坚硬,皮肤紧绷。

6. 绒毛:健雏绒毛干燥有光泽;弱雏绒毛湿润且发粘。

7. 整齐度:健雏全部雏鸡大小一致;弱雏超过20%的雏鸡体重高于或低于平均值

8. 体温:健雏体温应在40~40.8℃;弱雏体温过高或过低,高于41.1℃,或低于38℃,雏鸡到达后2~3个小时内体温应为40℃。

二、雏鸡的运输

小家伙出壳后1小时就可以开始它们的旅程啦!一般来说,在雏鸡绒毛干燥可以站立至出壳后36小时前这段时间为佳,最好不要超过48小时,以保证它们按时开食、饮水。挑选好的雏鸡,用专用、优质的运雏箱盛装,每个箱子中分四个小格,每格放20~25只雏鸡。也可以用专用塑料筐。 夏季运输尽量避开白天高温时间。运输前要对运雏车辆、运雏箱、工具等进行消毒,并将车厢内温度调至28℃左右。在运输过程中尽量使雏鸡处于黑暗状态,这样可以减少途中雏鸡活动量,降低因相互挤压等造成的损伤。车辆运行要平稳,尽量避免颠簸、急刹车、急转弯,30分钟左右开灯观察1次雏鸡的表现,出现问题要及时处理。 运雏车到场后,应迅速将雏鸡从运雏车移出。雏鸡盒放到鸡舍后,不能码放,要平摊在地上,同时要随手去掉雏鸡盒盖,并在半小时内将雏鸡从盒内倒出,散布均匀。根据育雏伞育雏规模,将正确数量的雏鸡放入育雏围栏内。空雏鸡盒应搬出鸡舍并无害化处理。

三、入舍与管理

小家伙们到达新家后,我们就要时刻关注它们的行为,不管是白天还是夜间。如果鸡群均匀地分布在鸡舍内各个区域,说明温度和通风设置的操作是正确的;鸡群扎堆在某个区域,行动迟缓,看上去很茫然,说明温度过低;鸡总是避免通过某个区域,说明那里有贼风;鸡打开翅膀趴在地上,看上去在喘气并发出唧唧声,说明温度过高或是二氧化碳浓度过高。

1. 低温接雏:

雏鸡挑选与育雏管理,关键在于严格筛选、科学饲养

雏鸡经过长时间的路途运输,饥饿、口渴、身体条件较为虚弱。为了使雏鸡能够迅速适应新的环境,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我们可以在育雏温度的基础上稍微降低温度,使育雏围栏内的温度保持在27~29℃之间,这样,能够让雏鸡逐步适应新的环境,为以后生长的正常进行打下基础。 雏鸡到达育雏舍后,需要适应新的环境,此时雏鸡休息是正常的,但4~6小时后,雏鸡应该开始在鸡舍内散开,并开始自由饮水、采食、走动,24小时后在鸡舍内均匀散开。

2. 适宜的育雏温度:

雏鸡入舍24小时后,如果仍然扎堆,可能是由于鸡舍内温度太低。当鸡舍内温度太低时,若未对垫料和空气温良进行加热,将导致鸡的发育不良和鸡群整齐度差。雏鸡扎堆会使温度过高,雏鸡一到达育雏舍后就应该立即将其散开,同时保持适宜的温度并调暗光照。 温度是否合适,不能由饲养员自身的舒适与否来判断,也不能只参照温度计,应该观察雏鸡个体的表现。温度适宜时,雏鸡均匀地散在育雏室内,精神活泼、食欲良好、饮水适度。 温度适宜时,鸡群分布均匀,吃料有序,有卧有活动的,卧式也比较舒服;温度偏高,鸡群躲在围栏边缘处,但卧式也较好,只表示温度略偏高些,鸡群也能适应,但想远离热源。若温度再高,鸡群不再静卧,会出现张口呼吸、翅膀下垂的情况。

3. 确保适当的相对湿度:

雏鸡进入育雏舍后,必须保持适当的相对湿度,最少55%。寒冷季节,当需要额外的加热,假如有必要,可以安装加热喷头,或者在走道泼洒些水,效果较好。

4. 通风:

雏鸡挑选与育雏管理,关键在于严格筛选、科学饲养

鸡舍内的气候取决于通风、加热和降温的结合。对于通风系统的选择还要适应外部的条件。无论通风系统简单或复杂, 要能够被人操控。即使是全自动的通风系统,管理人员的眼、耳、鼻、皮肤的感觉也是重要的参照。 自然通风不使用风机促进空气流动。新鲜空气通过开放的进风口进入鸡舍,如可调的进风阀门、卷帘。自然通风是简单、成本低的通风方式。 即使在自然通风效果不错的地区,养殖场主们也越来越多地选择机械通风。虽然硬件投资和运行费用较高,但机械通风可以更好地控制鸡舍内环境,并带来更好的饲养结果。通过负压通风的方式,将空气从进风口拉入鸡舍,再强制抽出鸡舍。机械通风的效果取决于进风口的控制。如果鸡舍侧墙上有开放的漏洞,会影响通风系统的运行效果。 要及时对通风效果进行评价。对于地面平养系统,鸡群在鸡舍中的分布情况就可以说明通风的效果和质量,也可通过其他方法对通风效果进行评估。简单的方法是裸露并沾湿双臂,站到鸡聚集数量较少的区域,感觉是否该区域有贼风,感觉一下垫料是否太凉。观察整个鸡舍中鸡群的分布情况,判断是否与风机、光照和进风口的设置有关系。一旦改变了光照、进风口等设备的设置,数小时后 观察鸡群分布情况是否有改变。对于改变设置的效果,不要轻易地下否定的结论。同时记录改变设置的内容。 通风量的设定不仅仅依靠温度,还需要考虑鸡舍湿度,以及鸡背高度的风速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如果二氧化碳浓度过高,鸡会变得嗜睡。如果您在鸡背高度持续工作超过5分钟后有头痛的感觉,那么二氧化碳的浓度至少超过3500毫克/m3,说明通风量不够。还要注意,不能有贼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132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