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科学管理育雏细节
春末夏初,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正是育雏的黄金时节。在这个阶段,如何科学管理,提高雏鸡成活率,确保养殖效益,是每个养殖户都需要关注的问题。下面就来聊聊育雏的细节,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一、谨防气候变化
春末夏初,气温逐渐升高,但阴雨潮湿天气也时常出现,昼夜温差较大。这对产蛋鸡来说,影响十分明显。因此,保持适宜的温度是育雏成败的关键。
要控制好鸡舍温度,使鸡舍昼夜温差不要超过5℃。可以在鸡舍内建屋中屋育雏室,并根据雏鸡的日龄随时适当扩大雏舍面积以提高含氧量。鸡舍彻底清扫冲洗干净后,用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进行熏蒸消毒,关严门窗12-24小时后再打开门窗通风换气,并将所有用具用0 . 2%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消毒。
雏鸡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对环境温度的变化十分敏感。因此,进雏前育雏舍要先预温,达到育雏温度要求。1周龄内雏鸡需要鸡舍温度为30℃-32℃,以后每周递减2℃-3℃,直到舍温为21℃为止,且该温度要保持到育雏结束。
观察雏鸡表现,可以判断育雏室温度是否适宜:温度适宜时,雏鸡活泼好动,精力旺盛,叫声轻快,食欲良好,饮水适度,羽毛光滑整齐,饱食后休息时分布均匀,鸡舍内极为安静;温度过低时,雏鸡行动缓慢,羽毛蓬松,身体发抖,聚集在热源下,不时发出尖叫声;温度过高时,雏鸡远离热源,精神不振,张口呼吸,饮水量增加,严重时雏鸡表现出脱水现象。
二、注意通风换气
合理的密度可以使雏鸡均匀摄食,保持鸡群整齐发育。饲养密度应根据雏鸡日龄、大小、品种、饲养方式、季节和鸡舍结构等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平养雏鸡合理密度为0-4周龄每平方米20-25只;5-7周龄每平方米10-20只;网上育雏合理密度为0-4周龄每平方米24-28只;5-7周龄每平方米15-20只。
在通常情况下,10日龄前因育雏室温度较高,空气相对湿度往往太低,应补充水分使室内相对湿度达到60%-65%。10日龄以后,随着日龄增长体重增加,雏鸡的采食量、饮水量、呼吸量及排粪量等都逐日增加,加上育雏室温度逐周下降,很容易造成室内潮湿。应勤换垫料,添加饮水时防止水溢到地面或垫料上,并将育雏室相对湿度控制在55%-60%。
若塑料薄膜搭成的育雏室顶部和四周水珠较多,则可判断室内湿度较大。当湿度过大或空气过于污浊时,应在育雏室顶部和接近地面部分拨开通风口以达到换气目的。
通风时间最好选择在晴天中午前后,通风之前先提高育雏室温度1℃-2℃,通风换气应缓慢进行,开启门窗时应从小到大最后呈半开状态,切不可突然将门窗大开,让冷风直接吹到舍内使舍温突然下降。鸡只较多,空气污浊,湿度大,气温高的通风口可开大一些,时间长一些;反之则应小一些,时间短一些。应注意不让雏鸡受凉发病,可采取一天多次换气避免一次彻底换气。
三、科学饲喂管理
雏鸡应尽早饮水和开食,且做到料、水不断自由采食。雏鸡可先在舍内饲养,在雏鸡入舍后1- 2小时即可给以饮水,饮用水要预先加温,水温一般要接近舍温。在初次饮水中掺入5%葡萄糖,连用2天;第3天在饮水中掺入0 . 02%-0 . 03%高锰酸钾,以增强雏鸡体质缓解应激反应便于胎粪的排出。
适时开食有助于雏鸡体内卵黄充分吸收和胎粪的排出,对雏鸡早期生长有利。雏鸡出壳后24-36小时才可开食,饲料要求新鲜,颗粒大小适中,易于雏鸡啄食,营养丰富、易消化,常用的有碎玉米、小米、碎米、碎小麦等。开食料可煮至八成熟后再喂,这样有利于雏鸡消化。每日喂5-7次,开食料喂2-3天后,逐步改用雏鸡混合料进行正常饲喂,每日喂4-5次,要少喂勤添。
雏鸡开食可直接用全价料,少给勤添,任鸡自由采食。雏鸡消化机能尚未发育完全,要喂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全价配合饲料,同时配喂适量青绿多汁饲料。使用单一饲料或营养不全的饲料,不利于雏鸡的生长发育。全价饲料第1周龄时每天喂6 次,第2周龄每天喂5次,第3-4周龄每天4次,第5-6周龄每天3次,第7周后逐步过渡到成年鸡料,并减少饲喂数量。
四、严格防控疫病
春季鸡舍内通风量少,水份蒸发量减少,造成鸡舍内过度潮湿,给细菌和寄生虫大量繁殖创造了条件。因此,养殖场要强化管理,保持鸡舍干燥、清洁、卫生,定期对鸡舍彻底消毒。
过氧乙酸是一种性质不稳定但可以释放出氧气和乙酸的广谱高效化学消毒药物,适时在鸡舍内喷洒过氧乙酸,可以增加氧气,给鸡舍消毒,中和部分有害的碱性气体。可根据当地实际选择合理的免疫程序接种疫苗,坚持在饲料和饮水中添加预防药物,调整鸡肠道菌群平衡,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肠道疾病的发病率。
对于运输较远或存放时间太长的雏鸡,进舍后应饮用20℃温水,水中放育雏药或电解多维,并控制饮水量,以防脱水严重的雏鸡一次饮水太多出现水中毒。第2-7日龄时饮水中加入恩诺沙星自由饮用,目的是为了减少在抓雏、运输及环境变化等过程中产生的应激反应和预防疾病。
以上就是春末夏初育雏的一些细节,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当然,养殖过程中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这里只是简要介绍。希望养殖户们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养殖效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