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养殖

创新畜牧养殖技术,探索新型肉种鸡育成期高效培育模式

环境条件的控制

育成期鸡群的健康和生长,与环境条件的控制密切相关。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环境因素:

创新畜牧养殖技术,探索新型肉种鸡育成期高效培育模式

1. 温度

鸡只的体温调节能力在育成期逐渐完善,适应温度范围相对较宽,一般在10-25℃之间。但要注意,育雏结束后的脱温过程要防止舍温骤降,因为日温差过大会影响鸡群的健康。在生产实践中,需要根据外界气温变化及时调节舍温,将舍内温差控制在6-8℃。

2. 湿度

育成期要求相对湿度保持在40-70%。这是羽毛生长的关键时期,湿度过小会导致羽毛生长不良,舍内粉尘较大容易诱发呼吸道疾病。湿度过大则可能导致肉种鸡腿病和球虫病发生。

3. 通风

肉种鸡对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相对敏感,有害气体的含量不可超标。一般条件下,以进入鸡舍无明显的嗅觉不适为基本标准。通风要做到气流均匀通过全舍,避免贼风入侵,并根据天气变化随时调节进风口的风向和大小。

4. 光照

密闭和遮黑鸡舍。育成期光照管理较容易,一直使用8小时的恒定光照,光强以5-10lux为宜。遮黑饲养鸡舍,应避免漏光现象。开放式鸡舍由于自然光照强度较强,加光的光照强度小,对肉种鸡起不到应有的刺激作用,因此育成期如果做不到遮黑,也应适当遮暗来降低光强。

5. 密度

由于近年来饲养肉种鸡效益较好,许多种鸡场尽量扩大存栏量,饲养密度达到饱和是普遍现象。育成期随着鸡只日龄的增加,个体越来越大,饲养空间也越来越紧张,密度大则鸡群混乱,个体竞争激烈。所以应及时疏群,保持适宜的饲养密度:种母鸡6-7只/㎡,种公鸡3-4只/㎡。

体重控制

4周龄末体重应达标或略超标,使雏鸡的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得到充分发育并有较好的骨架发育。对4周龄前体重不达标的肉种鸡应采用推迟限饲时间、提高饲料营养水平、及时分群降低密度、增加料量等方法使其经过2-3周体重达标。

创新畜牧养殖技术,探索新型肉种鸡育成期高效培育模式

15周龄到光照刺激阶段是影响肉种鸡开产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应通过增加料量来加速肉种鸡的生长,获取适宜的周增重。体重不断增长会促进种母鸡生理变化逐渐趋于性成熟。随着肉种鸡进入生殖系统快速发育阶段,管理人员必须注意及时调整各种饲料之间的能量变化,建议17周龄左右开始使用预产料。

均匀度的控制

1. 及早控制均匀度:雏鸡入舍后,在保证供给鸡群充分的饲料和饮水前提下,有条件的应仔细挑选出开食不好或状态不佳包括个体较小的鸡只,放入小栏单独加强饲养,给予精心照顾。

2. 及时分群并减少密度:为了良好的骨骼,21-28日龄分群最重要,最晚不能晚于28日龄。根据体重情况将鸡群分成大中小三个群体,对体重较轻的鸡群可以提供高蛋白饲料以帮助其适当加快增重。对体重偏大的鸡群应减缓加料幅度,使其在2-3周和标准体重相符。

3. 科学饲喂: 供给适宜的水位和料位保证所有的鸡只均能正常发育。喂料时做到快、准、匀:喂料过程越快越好,并且料槽内饲料薄厚均匀,这样可以促使鸡只采食均匀。

4. 采用科学的限饲方法:一般采用以下限饲方式:1-2周龄自由采食或限量饲喂;3-5周龄限量饲喂;6-13周龄采用“4-3”限饲;14-17周龄采用“5-2”限饲;18-21周龄采用“6-1”限饲;22周龄后每日限饲。限饲方式应根据鸡群状况灵活变化。

疫病的控制

1. 日常消毒:消毒工作应贯穿于整个育成期。包括环境消毒、舍内带鸡消毒、饮水消毒、用具设备消毒等全方位消毒。

2. 免疫接种:应按免疫程序及时接种, 选择质量过关的疫苗,采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免疫过程中尽量减少应激,加强日常管理。

创新畜牧养殖技术,探索新型肉种鸡育成期高效培育模式

3. 疾病防治:定期观察鸡群精神状态、食欲情况、羽毛脱换和色泽、粪便形状和颜色、环境变化等。晚上在关灯半小时后静听鸡的呼吸是否有异音。及时捡出病弱残鸡并进行隔离,并决定是否进行全群治疗,防止疾病在鸡群中蔓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132533.html